一直以来,河南省肿瘤医院都致力于站在癌症防治领域的最前沿,为中原地区人民群众谋健康福祉。

2021年12月26日,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依托省肿瘤医院合作共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以下简称“河南医院”),标志着河南省开启了肿瘤防治能力“升级换挡”的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自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启动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总院”)与河南医院在发展规划、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牵手”两年多,从“国家队”专家的常态化入驻,到远程多学科联合会诊的紧密协作;从医学研究的持续深耕,到癌症防治体系的全面构建……河南医院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院理念,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双方不懈努力,全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杆和样板,为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河南医院正以饱满的热情,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为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深度融合促创新

“国家队”助力能力提升

2024年5月,总院放疗科主任李晔雄教授被河南省政府聘任为河南医院总院长,由他领衔的众多总院专家分批入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13位“国家队”专家在省肿瘤医院举行了大型义诊。

11月22日,河南医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我国著名医学检验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崔巍担任河南医院副院长,主抓临床医疗相关工作。河南医院领导班子进一步补强,第二批总院专家全部轮换到位。

作为第一批派驻专家,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毕新刚继续留任一年。10月11日,在河南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记者见到了毕新刚,他正在为一名患者进行细致的诊断。为了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他选择了更为直观的沟通方式——画图示意。他拿起红蓝双色笔,在纸上勾勒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随着笔尖的滑动,原本抽象难懂的手术方案变得直观立体、通俗易懂。半个多小时的面诊期间,毕新刚耐心地解释着每一处细节,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方案,无一遗漏。“专家给俺讲得特别清楚,听明白了,心里也踏实了。”患者的疑惑全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战胜疾病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为患者义诊。

总院专家的到来,不仅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河南当地患者,还让周边省份患者受益。来自湖南省郴州市的老刘就是其中一名患者。

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罗京伟回忆道:“老刘是我的老病号,他听说我来到郑州坐诊,就直接来郑州找我复查了。”多年前,老刘被查出上颌窦腺样囊性癌,到北京找到罗京伟进行放射治疗,至今已生存11年。“我老家到郑州很近,坐高铁也就5个多小时,以后就能在郑州看上北京的大专家了。”老刘高兴地说。

“输出医院真输出,依托医院真心干。”河南医院总院长李晔雄表示,专家入驻河南医院,不仅为患者带来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也推动河南医院疑难肿瘤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截至今年9月底,首批总院派驻专家共接诊患者1720人次,开展手术494台(其中四级手术234台),参与MDT会诊3285次。仅今年上半年,河南医院累计开展的三四级手术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41%;开展核心技术155项,较去年同期增长92%;收治疑难病种患者人数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3.13%。

创新多学科协作模式,打造精准诊疗标杆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复杂性疾病,诊断和治疗均需要多学科协同完成。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综合治疗模式所带来的患者生存获益,远远超出传统的单一学科治疗模式。

多年来,河南医院致力于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改革,专注于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的落地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鉴别肿瘤早期病变诊断的“门诊MDT”、确定患者最佳治疗方案的“首诊、疑难MDT”全链条服务模式。

据该院医务部副主任张萌介绍,MDT诊疗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真正实现“专家围着患者转”,避免了患者多次挂号、反复陈述病情的情况,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治愈率,增强了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截至目前,医院已实现乳腺肿瘤、结直肠肿瘤、食管肿瘤、肺部肿瘤等17个单病种MDT常态化,涵盖14个临床医技科室,MDT专家有300余人,每年服务肿瘤患者逾2万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省肿瘤医院的多学科会诊(MDT)体系中,“国家队”专家常态化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河南医院注重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利用远程会诊平台,成功将MDT模式延伸至县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更多肿瘤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更加专业、高效的治疗。

今年7月,来自洛阳市偃师区的孙先生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伴有呼吸困难、持续胸痛及因肿瘤压迫导致心肺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复杂的病情让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幸运的是,河南医院凭借创新的远程MDT模式,组织多学科专家通过线上远程平台,与偃师人民医院的医生展开病例讨论,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孙先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真没想到,在偃师就能及时和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面对面’交流。”孙先生感慨地说。

这一举措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基层医疗工作者深受鼓舞。“以前面对疑难危重病例,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现在通过线上平台与省级专家讨论病例、制定方案、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建议,让我们对疑难病例治疗越来越有信心了。”偃师人民医院肝胆胃肠外科主任白朝锋说。

科研再上新台阶,获全省唯一“国际合作奖”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河南医院坚持临床诊疗、科技创新两手抓,在注重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使更多高质量医学创新成果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建成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型医院。

在这里,科研人员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孜孜不倦地开展前沿的临床试验与科研项目,引领癌症治疗技术不断革新。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患者的治疗选择,更为全球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超过1/3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复发时会发生脑转移,因无药可用,患者只能接受手术或放疗等局部的有创治疗。河南医院乳腺科副主任闫敏在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吡咯替尼这一药物在晚期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设计了前瞻性临床研究。作为牵头单位,该院与全国8家中心共同开展PERMEATE研究(多中心、单臂、双队列、Ⅱ期乳腺癌临床研究),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首次揭示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在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新发活动性脑转移中的卓越疗效,并推动了相关诊疗指南的更新。近日,闫敏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创新方案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的显著优势,这项“中国研究”为全球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新希望。

同样,在河南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王启鸣也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为难治性肺癌患者带来了新曙光。面对小细胞肺癌和脑膜转移这两大治疗难题,王启鸣团队在临床实践与新药临床试验中不断探索,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经过5年奋斗,团队终于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后线治疗选择——信迪利单抗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方案,其疗效相较于传统二线治疗方案提高了两倍以上。这项中国原创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的困境,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后,更是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闫敏和王启鸣团队的科研创新故事,仅仅是河南医院积极开展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该院以临床研究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引育为支撑,大力开展临床试验,推动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近两年,医院承担临床试验数量再创新高,开展临床试验总量约1200项,位列全国前三名。

此外,医院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与质量也实现“双丰收”。据统计,2023年度,医院共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7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8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05.7分,彰显了医院临床科研的卓越品质与国际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肿瘤医院荣获“2022最佳临床试验医疗机构金马奖”

2023年,医院科研创新“含金量”持续攀升,尤其在两个方面格外抢眼:一是连续5年申报的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立项数量及立项率位居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前列;二是屡获科研成果奖,先后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6项。

10月19日,2024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结果公布,在这份荣誉榜单中,河南省有3家医院入选,河南医院位列其中,同时,河南医院肿瘤科被评为研究型学科。

谱写防癌新篇章,构建三级联动防治网络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癌症防治工作更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作为河南省癌症防治的领军者,河南医院积极履行癌症防治职责,全方位推进癌症防治体系建设、肿瘤登记报告、癌症病因与危险因素控制、筛查与早诊早治、肿瘤早期诊断技术研发及转化等工作。

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40个肿瘤登记处,覆盖全省90%的人口。医院牵头建立反映河南省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的肿瘤监测体系,为癌症综合防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医院持续完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包括开展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农村女性“两癌”筛查项目,服务人数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在癌症综合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发布,旨在构建一个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2021年,河南省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市级和县级癌症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实现癌症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市、县全覆盖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癌症防治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对全省34家市、县级癌症中心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评审

作为牵头单位,河南医院(河南省癌症中心)严格按照“达标一个、设置一个”的原则,甄选技术领先、队伍健全、设施完备和制度完善的医疗机构,逐步设立市级和县级癌症中心。这一举措相当于在癌症防治领域修建了“高速公路”,使得各种资源能够迅速流通,为癌症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覆盖提供了有力抓手。

据医院疾控办主任张韶凯介绍,目前,已有135家医院提交申请加入这一网络,其中82家医院完成评审工作。到2024年年底,河南省将实现市、县级癌症中心建设全覆盖。这一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癌症防治网络,将显著提升全省癌症防治服务的同质化水平,助力打造全省癌症防治“一盘棋”格局。

通过这一网络,河南省实现了疾病的早筛早治,有效降低了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省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实现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认可,吸引了全国同行前来学习交流。

通过构建三级癌症防治网络,河南省在提高癌症防治效率的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如今,位于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医学科学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院区占地约15.93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500张,其中普通病房床位1000张、研究型病房床位500张,定位为肿瘤专科研究型医院,建成后拟加挂“河南省肿瘤医学中心”名牌,这将进一步巩固河南省在全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河南医院党委书记伊文刚满怀信心。他表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河南医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医院将积极实施“十大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好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既是河南地区肿瘤防治能力提升的重要一步,也是构建全国癌症防治体系的重要一环。”11月22日,在河南医院干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河南医院理事会理事长赫捷表示,“我们将根据河南医院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持续不断地把肿瘤诊疗优质资源引入河南、留在河南,把事关中原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好事办好,把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落实好。”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