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杜集区积极探索“三三制”工作法,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融入日常、抓在平常,筑牢“扫黄打非”工作基础,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织密“三”张网,增强工作“聚合力”
建“强”组织,压实“责任网”。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和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由区委宣传部部长任总召集人、分管副区长任第一召集人、区政府办公室等19家单位为成员的“扫黄打非”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坚持打防并举,实施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高效有力,群防群控、融合共治的“一盘棋”格局。
杜集区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落细落实。
配“齐”队伍,组建“共治网”。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以镇(街道)、村(社区)为网格,组建60余人的“扫黄打非”网格员队伍,负责宣传教育、日常巡查工作。发动村(社区)“五老”人员、热心群众和志愿者等担任义务巡查员,开展巡查700余场次,提供线索50余条,形成专群结合、群策群力、多点联动的治理合力。
用“活”阵地,筑牢“基础网”。建立53个基层站点、39个学校“护苗”课后工作站,提升刘庄社区站点建设,建成杜集城市书房工作站、刘庄社区文化长廊等,持续健全网格管理阵地。充分发挥朱庄社区省级基层示范点作用,组织开展“护苗·绿书签”教育宣传、互动交流活动50余次,推动基层交流合作。
下好“三”步棋,增强工作“战斗力”
下好日常监管“先手棋”。坚持抓早抓小,联合公安、市场监管、文化执法等部门,合力做好文化市场监管。今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2次,监督检查辖区网吧80余家次、娱乐场所60余家次、出版物经营单位90余家次、景区景点40余家次。会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查办案件12起,上报刑事案件线索6件,案件数量质量均实现重大突破。
杜集区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落细落实。
下好网络空间“关键棋”。扎实开展“净网”专项行动,排查网站帐号1000余个,打击处理涉网络谣言15人。持续加强对全区现有登记在册且正常运行的7个政务网站、10个政务新媒体平台账号、17个重点自媒体账号的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发布内容,推动网络空间持续清朗。
下好护苗成长“长远棋”。将“护苗”融入“15分钟阅读圈”建设,设立“护苗”专柜,配置少儿出版物不少于总藏书量的20%,增加“绿书签”宣传元素。利用“五老”宣讲、志愿者进校园、“七彩公益课堂”等载体,开展“绿书签”护苗宣传100余场次、“护苗”主题讲座50余场次、“扫黄打非”主题班会70余场次,通过知识宣讲、书签制作、观看宣传片、趣味问答、游戏互动等形式,发放宣传海报、书签、扇子等宣传品2000余份,“护苗”氛围日趋浓厚。
抓好“三”个融入,增强工作“影响力”
“融”入宣传教育。利用宣传栏板、电子显示屏、公益广告、乡村应急广播等载体,重点宣传“扫黄打非”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内容,提升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用好政务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刊发“扫黄打非”法规政策、工作进展、活动宣传等信息150余条(次)。在大皖新闻、安徽扫黄打非、淮北扫黄打非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刊发扫黄打非信息100余篇。
“融”入文明实践。将“扫黄打非”内容纳入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和家风家规家训等,把群众日常参与支持“扫黄打非”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范畴,让“小积分”在“扫黄打非”中发挥“大作用”。同时,倡导鼓励村(社区)将抵制“黄”“非”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纳入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范围,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为“扫黄打非”工作“赋能加码”。
“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全民阅读、护苗读书、绿书签等活动60余场次。在送戏进万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发放“扫黄打非”宣传单2000余份,播放“扫黄打非”微视频500余条(次),推动“扫黄打非”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互融共促。(孙文法 文/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