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展开一系列的贸易封锁、战争威胁。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尽管周恩来总理曾向美方表达友好外交之意,但美国政府方面禁止美国代表团与中方有任何接触。另一方面,一向与中国良好建交的苏联,入侵中国珍宝岛,挑衅中国领土主权,苏联国防部甚至主张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中国面临美苏两国共同施压,前方道路充满未知与艰险。
在这种重重压力下,毛泽东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伟人格局,国庆阅兵式上,他的一个举动改变了世界格局,让腹背受敌的新中国迎来新生!此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绝大多数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迅速扩大影响力。是什么样的举动,能引来这样全球式的效应,本期视频,我们就来说说那些年中国的外交故事,在此之前,请各位看官点点关注点点赞,以便观看后期更新的精彩视频。
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注意到,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思考国际问题时必须更加灵活变通。现如今,因为利益冲突,苏联势力不断向中国扩张,中苏关系恶化,而美苏两国开始争霸世界,在这种微妙格局中,中国应该抓住美苏两国的矛盾,向有利局势转换。怎样才能既让美国注意到中国的态度,又保持大国风范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美国著名记者斯诺。1928年7月,年轻的斯诺对于东方土地怀有深深的好奇心,他偷渡来到了中国的上海,东方世界的魅力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样一待,就是足足13年。
中国革命期间,斯诺深入红色区域进行采访,他常常和毛主席长谈到深夜,他把在前线收集到的第一手新鲜资料刊登发表,向世界各地宣传中国革命,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斯诺多次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暗中营救中国党派革命人士和群众,对中国的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毛泽东决定,中美关系转变的突破口就从老朋友斯诺入手。接着,震惊中外媒体的一幕发生了。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参加国庆阅兵,而在旁边站着的,赫然是美国记者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阅兵式,已是典礼中安排的最高规格的外宾礼遇,而毛主席竟然把中央的位置留给了一名外国记者,这件事情一下子轰动了中外媒体。
毛主席的贴身保健护士长旭君,晚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当年她对于这件事印象极为深刻,她发现城楼上斯诺夫妇和毛主席并排站在一起,她认为这绝对不是外交部礼宾司安排错了,这一定是毛主席自己的决定。阅兵结束后,护士长旭君向毛主席问出了心中的疑惑,尽管斯诺是老朋友,但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美国记者,怎么给了他这么高的待遇?
毛泽东笑了笑说道:“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只是想放出去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毛泽东的这个举动,打破了外交礼仪,世界各国媒体和通讯社都刊登了斯诺参加阅兵仪式的事情。这件事情既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态,又让各国注意到了中国的大国气魄。主席的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渐渐地,中美关系局面得到了缓和。
1971年3月,日本举行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参赛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意外地表达出了想要访问中国的愿望。毛主席深夜思考一番后决定,接受美国代表团的访问请求。消息一出,世界各方哗然,这样的消息简直比锦标赛还要让人觉得激动。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接待了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周恩来总理儒雅的谈吐、镇定的气场,一时引起了外国代表团的关注,周总理对于国际局势的看法,也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乒乓外交”顺利完成,中国在美国社会中的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美国和中国的外交局面,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多方工作的铺垫下,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来华访谈。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夫妇乘坐的“空军一号”,平稳着陆在中国土地上。尼克松夫妇一下飞机,就同前来接机的周恩来总理,友好地握起手来,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意味着对敌20多年的中美两国,在这一刻,迎来了冰雪消融的局势。
接待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每一项接待议程,都是周恩来总理躬身去安排的,按照总理的话来说,我们的接待活动,既要安排合适,取得实际的效果,又要兼顾我们自己的原则。在周总理的亲自部署下,每项活动都按照计划顺利落实。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愈发恶化,战争时候留下的顽疾,再加上年纪增大,抵抗力衰退,每到晚上,毛主席都要遭受失眠的折磨,长期疾病缠身,毛主席的身体显得十分憔悴,他一直是不肯接受打针吃药的治疗。但是这次听说尼克松要访华,主席为了能在外国友人面前留下好的印象,欣然接受了治疗。
周恩来总理担心主席的安危,悉心地安排了治疗团随时跟在主席身边,也特意把会见尼克松的地点,安排在了主席的书房。
尼克松下了飞机后住在宾馆,他刚要准备去洗澡,这时,周恩来带着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过来了,总理告诉尼克松,主席准备接见他。尼克松来华之前还担心毛泽东会不会接见他呢,日程上一直没有明确这样的安排。现在突然听到毛泽东要接见,激动地连澡也不洗了。
尼克松走进毛泽东的书房,房间内古朴的摆放和叠叠堆落的书籍,让他感到了些许吃惊,没有华丽的装饰和布局,一个国家的主席,住在一个这么简单的房间内,当他看到毛主席时,吃惊表情更甚,毛主席一身衣服上,有好几块儿不一样的颜色。周总理在一旁解释道,主席平时很节俭,身上的衣服缝缝补补已经穿了5年了。堂堂一国主席,生活起居竟然这么简朴,尼克松的内心不禁对毛泽东生出几分钦佩。
毛主席一见到尼克松的到来,连忙起身迎接,此时赶到现场的摄影记者正巧拍下了两人握手的场面。毛主席亲切主动地同尼克松展开了交谈,刚开始尼克松还略显得拘谨,他想同毛主席谈论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摆摆手,笑呵呵地说,这是在书房,不谈论国事,聊点轻松的哲学。
谈话中,毛主席的逻辑清晰,风趣幽默,在尼克松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席因为疾病的原因,说话语速本就不快,他怕翻译人员不能够听清楚他的话,还多次把自己关键的话记录在本子上,给翻译人员看。本来考虑到毛主席身体的原因,周总理设想着交流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可随着交流的进行,气氛越来越融洽,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
首次访华,尼克松一改对于中国的认知,尤其在会见过毛主席之后,他终于明白中国强大的原因了。有这么一位朴实无华且拥有历史先见的伟人带领着中国,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得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尼克松访华,确定了中美《联合公报》的框架,奠定了两国外交的基础,向世界人民宣布,中美关系建交。自此,中美在外交、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促进发展。同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国在国际各国的外交建立,开始相继展开。
尼克松再到中国访华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的事情了。在这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尼克松的一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卸任了美国总统一职,他的人生从华丽的政治舞台中央,退居至历史的后方。水门事件发生之后,毛泽东在与泰国总理会谈的时候说,“水门事件是媒体过分夸大了,请写信告诉尼克松一声,说我很想念他。”
周恩来总理也电报邀请了尼克松再次访华。尼克松也表示了非常想再到中国来的意愿,奈何美国国务卿提醒他,现在他辞职还不满一年,现任总统福特还没有进行访华,如果在他之前进行访华的话,新政府那边可能会表现难堪。尼克松只好静待时机。
直到1975年12月福特访华结束后,尼克松女儿带来了中方再次邀请的消息,尼克松高兴地接受了,1976年新年刚过去不久,外交部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仍按元首规格接待尼克松,并派专机赴美迎接。
尼克松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写着,再次访华的时候,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国总统,而毛泽东仍然选择了最高的礼遇接待,表现出了对他极其的尊重。他写道,和毛泽东再次见面,两个人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样,气氛十分融洽。他注意到那时的毛泽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说话好像都是一个个音节的脱口说出,但仍能感觉出毛泽东内心的真诚。
再次相见,对于尼克松而言,仿佛经历了人生最低谷的时期,而毛泽东就好像是深知他内心想法的长者,他们此次谈话的内容更加注重意识形态方面的交流。毛泽东的语言逻辑依旧清晰,听了主席的话语,尼克松的内心既震撼又得到了安抚。
谈话的最后,尼克松问到毛主席的个人爱好,毛主席略带微笑,眼神坚定地答道,“我的特长,就是为人民服务。”尼克松内心油然生出对眼前这位伟人的钦佩之情,最终,他们以茶代酒,欢饮笑对中,定格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怀记忆。
临别的时候,尼克松向毛泽东深深鞠了一躬,这一鞠躬,饱含了尼克松对毛泽东的无比敬佩之情,也是他诚挚地向毛泽东表达再次盛情邀请来华的谢意。这两次尼克松访华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的名号越来越响亮,毛泽东的名字走向了国际舞台,世界人民开始翻阅起毛主席的著作,纷纷向他发起学习。
也正是因为一开始,毛主席洞察了国际局势的转变,他以美国记者斯诺为突破点,积极处理与美国关系,抓住了机遇,与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性发展。致敬伟人的主席,毛泽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