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12月18日,深圳“罗湖发布”举行改革专场。主办方供图
落地全国首支AIC股权投资基金、开通深圳首个离境退税陆路口岸办理点、试行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发放居家养老消费券……
2024年,深圳市罗湖区高举改革旗帜,在产业动能、政府自身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改革全面开花。
12月18日,深圳“罗湖发布”举行改革专场。罗湖区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陈恬立联合罗湖区金融服务署署长邓敏怡、罗湖区财政局副局长徐晶、罗湖区东晓街道四级调研员赵鹏,共同带来“改革:先锋罗湖的破题之路”主题发布,发布2024年罗湖改革十件大事。
改革创新,勇当先锋
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渔民村、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自1979年建区以来,罗湖在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诞生多项“中国第一”。
“因改革而兴,罗湖率先发展也率先遇到发展瓶颈,我们一直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区发展破题。”陈恬立说,改革创新始终是罗湖的城区底色。罗湖区2021年提出了“先锋精神、奋斗文化”的城区文化,2024年提出了“服务强区、先锋罗湖”的城区定位,一脉相承的底层逻辑就是改革创新、勇当先锋。
发布会上,陈恬立揭晓2024年罗湖改革十件大事。
一是制定《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先锋的实施方案》及413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是以提高物业使用效益、增强市民体验感为目标,系统集成式探索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
三是推出“费改保”模式,探索将购买服务费用转化为购买保险的保费支出,深化保险创新发展改革。
四是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改革,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快产业集聚。
五是开通全市首个离境退税陆路口岸办理点,发挥“即买即退”服务便捷优势。
六是落地全国首单AIC股权投资基金,率先响应国家层面金融政策。
七是引入社会化力量,探索党群服务中心多元化运营改革。
八是以东晓街道为试点,构建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新体系。
九是推出以人工智能赋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十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激发国有经济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金融改革,罗湖先行
罗湖区是数字人民币试点先行者、探索者。近年来,无论是购物消费还是交通出行,或是预订各类生活服务,数字人民币在罗湖各行各业“多点开花”。
发布会现场,邓敏怡用三个“新”介绍数字人民币在场景落地方面的应用成果。
丰富支付场景,夯实数字经济“新基建”。目前,罗湖公交线路、出租车及地铁8号延长线均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着眼商圈建设,打造应用示范“新阵地”。推广数字人民币预付卡,现已覆盖预付商圈80%以上商户,今年以来,罗湖预付领域数字人民币监管资金规模超4亿元,位列深圳第一。
助力适老改革,引领银发经济“新浪潮”。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消费时仅需拍卡“贴一贴”即可完成券额核销,解决传统纸质消费券易丢失、服务跟踪不及时等问题。
除了在场景应用上“多点开花”,罗湖还依托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赋能产业聚链成势,打造数字人民币发展“全景生态”。目前已累计引进上下游优质企业21家,2024年营收预计超60亿元。
未来,罗湖将继续探索通过数字人民币提升群众支付体验和生活质量,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此外,罗湖在保险业率先探索“费改保”,在原则不增加支出负担的基础上,将保险引入服务供应范围,由保险机构提供服务并保质保量。
比如,装修改造的“小散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工期短、监管难。通过“费改保”,由保险机构引入专业服务团队,提供项目巡查、应急救援演练等服务,及时纠正风险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赢。
“未来罗湖将通过‘费改保’,助力深圳打造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邓敏怡说。
国有物业,集约利用
党群服务中心、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街道文体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这些国有公共物业,能不能进行功能的优化整合,提高物业的空间利用率?能不能提升实用性,让市民更多用、更爱用?
发布会现场,徐晶介绍,罗湖通过“四个利用”,推动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功能归整复合利用。将全区近700处政府物业信息,录入罗湖区时空信息赋能平台,推进公共用房需求、企业发展需求与区属物业精准匹配,实现“一键可查”。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融合街道文体中心、长者服务中心、托幼中心、图书馆等,实现“一家老小都能来逛逛”。
市场导向综合利用。择优挑选第三方市场主体,运营部分公共物业并升级配套。目前,笋岗综合文体中心已完成多功能改造,涵盖乒乓球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翠园华府体育馆将建成含健身房、普拉提的多功能场所;罗湖多个公园也打造为宠物友好、儿童友好等类型的特色主题公园。
错时错峰高效利用。推进学校停车场、体育场馆错峰向社会共享,锦田小学等3所学校的停车场将为社会新增错峰停车位116个。引入第三方运营学校体育场馆,节假日对外开放。
因地制宜特色利用。将街区、立交桥下等边角空间建设为文体休闲场所。洪湖东桥下的空间,目前已改造为篮球场。闲置物业改造成保障性住房。黄龙小区改造,筹集保障房近350套。大望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地打造为产业空间、青年创业创新基地等,筹集空间超10万平方米。
“通过‘四个利用’,预计2025年罗湖可减少财政资金投入7000万元,释放7500余平方米服务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徐晶表示。
基层智治,社区蝶变
“一键”反向寻车、“会说话”的巡检机器人、能捕捉高空抛物的鹰眼镜头……在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这些新应用,越来越常见。
“过去,社区工作人员巡山巡林至少要3小时。现在借助无人机,只要15分钟就能完成全覆盖巡检。”赵鹏说。
随着棚改回迁居民陆续迁入,木棉岭社区庞大的多元需求与有限的基层资源、传统的治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该社区探索打造基层智治运转架构,实现社区大小事均可上报智能终端,分级流转,闭环处置。
今年1月,网格采集到路面破损问题后,社区即向交警、交管等部门“发令”,并组织楼栋长等社会力量协助警示居民,2天内完成处置修复。
社区通过引入无人机、巡检机器人,补齐人防短板;开发AI社工助手等应用,为基层减负增能;投建4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覆盖256个应用场景,实现精细管理。
此外,社区基于近5000份民意问卷,打造聚合50余项服务的小程序“蜜生活”。一年来,线上线下联动化解民意诉求1283件,化解率达99%。
通过智慧赋能和联动共治,社区缩减50%基础业务人员,凝聚了上百名热心社会主体,平均事件处置时长缩短至12分钟,从“凭经验办事”向“看数据决策”转变。
今年暑期,木棉岭社区提前摸排和对接入学入托需求群体,做到“未诉先办”,诉求量较往年下降近八成。
“通过智慧赋能基层治理,能够精准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赵鹏表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