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宣讲故事

——躬耕文史 做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

我叫刘洪庆,是静海区独流镇中学的一名教师,也是静海区“五美”宣讲员、静海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挖掘、研究、宣讲静海的历史文化,通过记录口述历史、编撰史话、创作短视频等形式,为静海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贡献着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讲初心,始于常爱

我的故事,要从我对家乡独流的热爱说起。小时候,我就喜欢听老人们讲述独流的历史故事,那些故事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想要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并下定决心深入挖掘整理独流历史。

2015年末,我有幸被独流镇政府聘请,加入《千年古镇独流史话》编辑组,与几位退休的老同志一起进行编辑整理工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不辜负这份信任。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三年的努力,《千年古镇独流史话》一书终于出版,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大美不言在民间,家乡文化的智慧和文明使我萌生了“继续深耕下去,努力成为讲故事的人”的想法。

2023年5月,我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独流义和团史话》的主编。我和我的团队查阅资料、走访老人、参观访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本书也正式定稿。此外,2022年到2023年,我先后两次参与静海区政协《静海运河故事》的文稿编辑工作,先后撰写《独流焖鱼制作技艺》《老龙湾的传说》《独流减河开挖史》《独流进洪闸的修建》等将近二十篇文章,用笔尖做历史文化的“不懈守护者”,走好理论宣讲的第一步 。

口述存史,行于常讲

文化的 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将家乡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独流虽是历史名镇,由于不是县治所在地,官方资料并 不多。为了充实镇历史资料,我踏上了寻找“历史的见证人”之路。

为弄清独流四大水会的来龙去脉,我从2016年起便踏上问询之路。先后走访了独流镇生产街、义和街90多岁高龄的崔凤岭、顾金海、宋宝良等多位老人,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历史,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还原独流的历史至关重要。为弄清每个水会具体的水机子名称及对应照片,我自费前往北京消防博物馆、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天津民俗博物馆等拍照录像,查阅资料。历时七年,终于找齐了独流镇十八台水机子的照片,并弄清楚每台机子的名称及俗称,为修订独流史话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弄清1961年独流卫生院全体合影里每位人员的姓名,我拜访了八十多岁的退休大夫于兰云,为照片里的每个人做了详细备注,为独流医疗卫生史做了补充……

历史在口述中永存。我将搜集来的口述历史作为最宝贵的宣讲素材,融入到我的短视频和线下讲座中。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把珍贵的口述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就好像传递出了一个“历史接力棒”,期盼着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宣讲,让家乡历史留的更久远、传的更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讲之道,臻于常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了解各种新鲜资讯,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宣讲静海历史文化的好机会。

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朋友圈发表有关静海的文章和照片,受到了广大朋友的喜爱。后来,我根据书籍资料和走访挖掘的资料,制作了大量宣传独流及静海的文史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1944年独流第一党小组的建立》《静海名称的演变:舒—靖—静》《独流鱼卤的制作》《静海北部明珠“东淀”》等近300个作品,宣讲了静海的历史文化、革命英雄、风土人情、非遗传承、历史古迹、饮食文化、能工巧匠……许多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了静海的过往。值得一提的是,我创作的视频《由大清河蓄滞洪区说津冀共有的“东淀”》在抖音发布后,阅读量达到48万次,获赞近4400次,为京津冀三地文史宣传交流做出了贡献。

同时,我也坚持线下宣讲同步推进。在2024年“书香静海·全民阅读”示范活动中,进行《简述独流义和团史话》历史故事分享,受到了一致好评;在端午节《漫话端午》讲座中,我向小朋友讲述了静海的端午文化及静海非遗和年俗,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这些宣讲活动,更多人了解了静海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大家的故土情怀和振兴家乡的责任感。

悠久的文明、接续的传承,编织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每一个文化故事都是古与今的对话,闪烁着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新征程上,我要做历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积极宣讲者,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让传统文化涌起时代浪花。

由区委宣传部供稿

一键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