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以组织创新融合、共建共治共享、办实事解民忧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核心要素,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旨在以组织力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组织创新融合,提升党组织覆盖面

“每300户左右建立一网格,我们更加注重推动‘网格’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以便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回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伟介绍。

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党组织设置也应随之变化。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将党组织同步建在网格上,使党的组织下沉一线。在原“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基础上,扩展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四个层级,将党的组织延伸到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按照“一格一员”配备专职网格员、选派楼栋长(单元长)2399人,发挥网格党组织前沿“哨兵”作用。特别是针对城市基层日益增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注重引领“两新”组织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立足城区商业发展情况,推行“商圈党建联盟”模式,设立“红蜂驿站”31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的同时,引导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600余人当好基层治理流动的信息员,将新就业群体有效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中山西路商圈领域广泛吸纳商户、保安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组建63支622人的“青城义警”队伍,积极探索“民警+辅警+义警”的三警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共驻共建共享,打破横向组织壁垒

“在了解到小区部分楼栋漏雨严重后,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后,帮助居民修缮了屋顶,居民安心我们也很开心。”自治区住建厅相关人员说道。

单打独斗绘不出善治蓝图,攥指成拳才能充分释放治理效能。为了更好地打破条块壁垒,深入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建联建,持续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组织框架。在103家自治区、市、区三级包联共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三必访三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与驻区单位的服务联系,推动部门、各类社会资源下沉社区、网格,开展党建工作联盟、民族团结联促、网格治理联动等活动。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担负起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职责,持续深化区域化党建成效。目前,已建立街道“大工委”9个,社区“大党委”75个,网格党支部226个,党小组671个,对接形成项目清单415项,推动完成400项,完成率达96.4%,有效推动解决基层治理实际问题。

减负松绑办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

“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访小区,与居民坐下来聊聊天。”回民区咱家党总支书记王海琼接着说,“现在开办的书法兴趣班、琵琶学习班、周末英语等公益小课堂是干部入户走访、收集群众诉求的成果之一。”

自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回民区持续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坚持“为车减负”和“为马赋能”双向发力,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精简社区工作事项超50%,党的建设考核指标精减近七成,各类微信群精简率达75.94%,确保基层有人干事、有权管事、有资源办事。各街道办事处广泛开展民事代办、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倾听民声、服务群众。

“这个周末英语小课堂办得真好,就在家门口,方便又实用。”小区居民宋女士称赞道。

如今,干部坐办公室填报、整材料的时间少了,和群众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助老送政策、帮代办服务、防诈骗等学习班……社区活动越来越丰富,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菜单式服务,小区治理居民说了算

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在城市治理中“唱主角”“当主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过程中,小区怎么改群众说了算、小区谁来管群众说了算、小区怎么管群众说了算。全区建立居民小区议事协调会170余个,解决居民需求事项406件。

巴彦淖尔北路社区居民多为呼钢老员工,社区改造前期,工作人员多次征求群众意见,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围绕居民关注的基础设施、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各类矛盾问题事项集中议事10余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社区特色,补齐社区设施建设短板,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打造多场景融合的高品质生活圈,社区被确定为全国完整社区样板入选第二批典型案例集。

目前,回民区建成社区矛盾调解中心75个,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包案化解制度,着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一线。(云静波)

来源:回民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