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历的翻动,我们不难察觉到,第22个节气——冬至,正悄然临近。在古代,人们常说冬至的重要性堪比新年,由此可见冬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今年的冬至却格外特别,一系列巧合的数字和天象,共同编织成了一个独特的“冬至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那么,今年的冬至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今年冬至的独特之处

你或许以为冬至仅仅是吃饺子、数九寒天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今年的冬至,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时间: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正式到来。

今年的冬至是自1896年以来最早的冬至,上一次如此早的冬至出现在1896年,而下一次想再体验这样的早冬至,得等到四年后的2028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今年的冬至在农历和公历上都恰逢二十一日,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冬至竟然同时出现了两个二十一。

再者,我们记忆中的冬至通常是在22日,而今年的冬至却在21日,这又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这一切现象都与回归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回归年进行计算的。

一个回归年的准确时间是365.2422天,如果将四个回归年累加起来,总时间将达到1460.9688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常用的公历中,一年通常被设定为365天,为了弥补与回归年之间的时间差,每四年会设置一个闰年,闰年的天数为366天,这样四年累计的天数总计是1461天。

这意味着,同样是四年的时间跨度,阳历所涵盖的时间比回归年的时间要多出1天多,正是这种时间上的细微差异,使得同一个节气每年都会相较于前一年滞后约5或6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那么,除了了解今年冬至的三大特点外,冬至前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迎接冬至的准备与习俗

冬至的到来,不仅预示着寒冷的挑战,也意味着温暖的团聚和丰富的文化体验。为了迎接这个特别的时刻,大家都会做各种准备,同时保留着一些特别的传统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至过后,严寒也将随之而来,很多地区将大幅降温,同时也是感冒发烧的高发期,人们需要做好充分的保暖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在冬至这天,南北地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北方地区,小孩们都是从大人的那句: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话中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冬至和饺子的由来,不得不提到医圣张仲景。你可能不知道,张仲景还有一个别名叫张长沙,这是因为他与长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创作的医学巨作《伤寒杂病论》就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完成的。一次,瘟疫肆虐长沙,由于政策规定太守不得进入平民百姓的屋中,张仲景在太守堂上坐镇,成为了第一位坐堂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当他任期结束后,从长沙回到家乡南阳,正值冬季,家乡百姓们在严寒的侵袭下身体状况堪忧,很多人的耳朵也因此冻烂了。

作为医者的张仲景心里很是难受,于是,在冬至这天,张仲景召唤来徒弟们,建起了医棚,稳稳地架起一口硕大的铁锅,开始煮起了“祛寒娇耳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挑选了上乘的羊肉,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具有驱寒功效的珍贵药材,将其一同放进锅里小火慢炖,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直至肉炖得软烂熟透。

随后,他把肉仔细地切碎,再用薄薄的面皮将其包裹起来,捏成耳朵的形状,随后下到锅里继续煮熟,这些形状如同“小耳朵”的食物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仲景将它们纷纷分发给那些在寒风中冷得瑟瑟发抖、耳朵被冻伤的乡亲们,乡亲们吃下这种充满关怀与温暖的食物后,身子瞬间就感觉暖和起来,耳朵也变得热乎乎的,原本严重的冻伤也逐渐痊愈。

为了永远铭记张仲景的高超医术和无量功德,每到冬至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以此表达对医圣张仲景深深的敬仰和无尽的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饱含深情的习俗如同涓涓细流,渐渐地流传开来,影响力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了冬至节气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传统之一。

而南方则不一样,南方在冬至这天会吃汤圆,还会进行祭祖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敬意,除了这些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冬至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