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据传,当年周太王姬亶看重三子季历和他的儿子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于是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便避嫌,来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吴地,文身断发,建立了勾吴国。作为吴地文明的始祖,太伯将周朝历法和习俗也带来了吴地,虽然后来改用了夏历,但“贺冬”的人文历史却被传承了下来,因而冬至夜的地位不亚于“年三十”,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那么,冬至到底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呢?面对这一传统习俗的“灵魂拷问”,长三角人给出了N种答案。
上海、江苏人在冬至这天的节令美食以汤圆为主,隔壁的浙江则是“年糕糍粑派”的代表。但总体来看,在南方,汤圆派还是占据上风,既然冬至大如年,那咱们“过年”主打的就是一个甜蜜加圆满。
在苏州,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喝冬酿酒。冬酿酒由糯米和糖渍过桂花酿制而成,色泽金黄透亮,度数不高,甜度刚好,老少咸宜。这款酒一年仅酿一次,销售期非常短,且产量有限,所以不少热衷于零拷冬酿酒的老苏州会在一大早上排队购买,毕竟错过的话就要等上一年了。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椒江、黄岩、路桥和临海的冬至圆叫“擂圆”,拌入红糖、芝麻、桂花馅滚上豆黄粉。温岭的冬至圆大如鸭蛋,顶端还有小尖角,可咸可甜,软糯鲜香。玉环的冬至圆呈黄绿色,甚至馅里还会有鳗鱼鲞。天台的冬至圆有两种,甜的做成团,咸的做成包子状。三门的冬至圆是实心的,外表滚上红豆粉、糖和芝麻。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在江南水乡,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一顿羊肉汤,也是不少人在意的“仪式感”。大火烹、小火煨,不加味精,为的是保留羊肉最本真的滋味,汤汁雪白,羊肉细嫩,让人舍不得放下筷子。
你会选择哪一味美食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