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产业链招商,绘制招商产业链图谱,高质量打造产业生态圈,推动以商招商形成良性循环。可以看到,这些举措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优质的营商环境。政府需要发挥好“店小二”精神,杜绝“口惠而实不至”,将服务企业落到实处。

要创新!不要内卷——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除规范企业行为外,还首次对规范政府“内卷式”竞争作出部署。

基层招商过去一直在“暗暗较劲”。据报道,多地已纷纷裁撤政府内部招商部门,部分地区取消基层招商指标,同时组建招商公司,以更市场化的形式进行招商。

与此同时,多地政府不以山海为远,组织境外招商经贸代表团,开始了奔赴境外招商引资的新旅程,如浙江、江苏苏州等团组在赴欧考察期间达成了总额数十亿美元的意向投资。

低效招商、同质化招商,已造成严重的内耗。地方裁撤政府内部的招商部门后,是否真能够解决内卷难题?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的下一步,招商方式的创新、产业集群的培育、营商环境的打造,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01 “反内卷”启幕 多地裁撤招商团队

“各地纷纷裁撤招商团队”的消息与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关系密切。

《条例》全文共27条,《条例》第1条就表明,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第8到第12条的“审查标准”,直指目前全国各地招商各自为政,内卷严重的现状。第10条还强调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要素获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优惠”。

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能够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央财办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8000字长文中也提到,“有效治理招商引资中的各种乱象,纠正违规补贴,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防止要素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资。”

“反内卷”已拉开序幕。

据了解,上海、山东、江苏、安徽、重庆等地已率先行动,撤销了政府内部的招商部门。2024年6月,国务院出台规范招商的通知后,上海发布“二十条招商整改任务清单”,多地向企业收回奖补资金,江苏一企业要返还给当地2000多万元补助资金。还有60多个地区已经清理废止违规出台的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中央对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约束在不断强化。

还有报道指出,过去各省、市、区,甚至县、街道都有自己的招商办,现在对于重复设立的部门,开始进行收编和裁减。这一举措被视为精简团队、简化不合理招商竞争的有效举措。专家分析,招商办的裁撤和精简,就是为了将国有基金平台精简整合,再通过市场化的机制,配套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虽然大部分地区仍在观望和摸索,但招商模式的变革显然已是大势所趋。

02 “抢商”造成项目烂尾、产业趋同、政府信誉受损

此前,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下,确实出现了一些“血拼”内耗、超常规优惠、大水漫灌式招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烂尾与投资浪费。

如2012年,一家民营企业被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招商引资到当地,投资2亿元建设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但直到2024年,企业都无法开展正常生产,原因就是当初招商引资时正式承诺并列入合同的用电需求得不到保障。

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曾被列为河南省的重点工业项目,目标是要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但要满足产业园未来201兆瓦的用电负荷,当地必须要新修建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仓促之中,这个变电站在没有立项、没有正式明确建设主体的情况下开始了建设。由于项目缺乏充分论证,后期合同的履约就相当困难。

10多年来,这家企业只进行过短暂试生产,每年还要承担高额的贷款利率等财务费用。因为拖欠项目贷款,产业园土地被银行查封,企业负责人成为失信人。

二是同质化竞争与产能过剩。

招商变“抢商”,互相“挖墙脚”;恶性比拼招引政策,祭出“超常规优惠”;不顾发展实际,产业规划趋同……地方之间“以邻为壑”的“互害式”招商引资竞赛,以及互挖存量企业的政策导致无效损耗。

负担加重是一方面,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产业发展走向同质化,通俗地说就是“内卷”。

2023年9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2年公平竞争审查督查整改案例》,通报了27件整改工作取得实效的案例。

27个案件,反映了不同的典型问题——

比如,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在政策措施中规定获得奖补企业五年内迁出的须全额退还补贴资金,对企业自主迁移设置障碍;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在政策措施中规定对特定经营者给予产业发展奖补,影响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司法局在政策措施中规定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是注册在本地的企业,妨碍外地经营主体进入本地市场等。

深企投产业研究院分析,从招商竞争不利的方面看,与招商相伴的产业补贴、金融支持,有可能导致资本价格扭曲以及“体制性产能过剩”,再与行业周期性过剩叠加,不但放大行业的波动性,也因为对全球市场供给和价格的影响,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方面的争端。

“体制性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过剩”“国际贸易争端”三重因素叠加,这个压力,新能源产业颇有发言权。

我们也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整治“内卷式”竞争放到了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之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分析,这就有整治科技创新领域的“内卷式”竞争之意。

面对光伏产能过剩与同质化,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产能过剩的根本是过度投资,同质化的背后是创新不够。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新能源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方向,尤其是全球碳中和的大势下,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了全球很多国家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科研支撑,产业化达到一定阶段会被认为是走到了终点,只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才有利于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才能够使大家回归到行业发展最根本的轨道里面。

三是政府信誉受损、可持续发展受阻。

频繁的政策变动和承诺不履行,使一些投资者对地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另外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保护,引进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3 招商大变局初现 境外招商寻出路

但话说回来,地方招商也不乏成功的经典案例。合肥当年引入京东方、蔚来,就具备破釜沉舟的勇气。当然“风投之城”美誉的由来,光有勇气还不够。一个合理的、市场化的资本招商环境,要先挖掘,再调研,然后匹配当地产业格局,最后需要资本支持,几方面缺一不可。

一场场洽谈、一次次签约背后,是一群具有专业实力的招商干部队伍“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是“打掉了小而散的办公室,促成大而精的战斗团队”。据了解,合肥为了更好的服务龙头企业,梳理了核心供应链企业200余家,列为重点招商目标,持续开展精准招商。还联动大众安徽举办两次供应商大会,邀请6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会。

告别招商和补贴的路径依赖,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寻求新的路径。基金招商、资本招商等成为各地招商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还纷纷兴起产业链招商,绘制招商产业链图谱,高质量打造产业生态圈,推动以商招商形成良性循环。可以看到,这些举措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优质的营商环境。政府需要发挥好“店小二”精神,杜绝“口惠而实不至”,将服务企业落到实处。

2024年6月28日,广州新成立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并发布《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力图推动广州招商引资实现新跃升。从角色分工、主要职责到组织架构,不难发现,相比以往广州各层级招商部门的“各自为战”,这个新机构更强调系统、全面的招商“打法”。

在发布的新政中,广州正谋划打造“1+3+3”联合作战招商体系,包括由广州市投资发展议事协调机构“抓总”,广州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各区党委政府、广州市属国企招商平台3大招商主体“主战”,广州市行业主管部门、各类投资主体、招商中介机构3类协同主体“联动”,重构集成式体系化的招商格局。

这里也可以看出广州招商引资思路的新发展方向:对于招商引资而言,吸引力不仅仅来源于提供优质的“新服务”,想要招引新兴赛道的关键产业,更离不开进一步打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

另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境外招商成为地方发展的新亮点。

江苏省与德国的合作堪称境外招商的典范。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孙津介绍,江苏产业基础雄厚,与德国合作空间巨大,西门子、博世等德国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菲尼克斯、艾文德等隐形冠军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江苏健康稳步发展,江苏太仓成为德企之乡。

据了解,德国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最多的欧盟国家。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新高,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有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发展,投资项目近1.2万个,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衔接国际产业创新资源、拓展全球渠道网络过程中,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方法。

招商大变局的出现,意味着未来地方的招商引资没有捷径可走,扎实做大产业、做好环境,才有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