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环保美观的餐具、防水防霉的板材、菌菇种植生长的菌包……这些物品的原料都是农作秸秆。12月20日,2024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秸博会”)在合肥开幕。本届秸博会以“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为主题,共有132个重点签约项目,总金额186.4亿元。

全省“两利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450亿元

本届秸博会由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在开幕式上介绍,安徽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秸秆约4900万吨、畜禽粪污约9000万吨。

近年来,安徽大力培育“两利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3%以上和83%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两利用”全产业年产值超450亿元。

据介绍,安徽秸博会作为具有浓郁安徽特色、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专业展会品牌,已连续举办七届,累计签约项目778个、签约金额1463.3亿元,成为产业招商引资重要平台。

本届秸博会共有132个重点签约项目、总金额186.4亿元。其中,秸秆类项目90个、签约金额126.9亿元;畜禽类项目42个、签约金额59.5亿元。

与往届相比,本届秸博会签约项目体量大。重点签约项目亿元以上的72个、5亿元以上的7个、10亿元以上的2个。参展的产品类别也多,参展企业近1000家,展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4000多个(项)。

在展览展示方式上,本届秸博会进行了创新,对接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直播、云上展厅等多种形式,探索网上办展模式,旨在打造永不落幕的“秸博会”。

合肥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35%

本届秸博会设置了16个市展区,其中合肥展区亮点多多。用秸秆制作餐盘、用秸秆培育菌菇、用秸秆制作板材,还有“科脆粳1号”脆秆水稻等新品种亮相。

安徽绿之态秸秆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长丰县罗塘乡,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植物纤维新材料及制品的企业。在合肥展区,该公司展出的各类餐具、水杯、秧盘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该公司负责人崔巍来自东北,在秸秆综合利用这行已深耕了近20年。“公司最早在马来西亚创立,2017年我们参加了第一届秸博会,与合肥结缘,随后把企业搬到了长丰。”崔巍告诉记者,长丰县是草莓种植大县,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发了草莓秸秆新材料及其制品,产品远销国外。

“合肥有良好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下一步,我们计划将秸秆天然植物纤维这种材料运用到工业和农业生产中,打开更大的市场。”崔巍表示。

在合肥团农聚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利用麦秸秆、玉米芯等各类秸秆培育的各类菌菇令人眼花缭乱。一排排白色菌棒上绽放着一朵朵黄灿灿的金耳,色泽鲜亮。

该公司负责人柳志告诉记者,公司年产各类菌菇(鲜菇)约1500吨,年使用菌包约500万个,年生产菌包约700万个。过去这些菌包只能丢弃,今年他们与巢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进行合作研发,对废弃菌包的价值进行再次开发。提取废弃菌包内的多糖,运用到保健品领域。

从秸秆到菌包再到提取多糖,小小秸秆的价值也在转化利用中实现了翻番。

据悉,截至2023年,合肥年利用秸秆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2家,超过1000吨的企业65家,初步构建了龙头企业引领的秸秆产业化利用体系。

今年10月,为进一步推动秸秆产业化利用,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印发了《2024年合肥市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对符合标准的“秸秆变肉”饲料化利用、标准化收储中心(点)建设、规模化收储运以及包括秸秆基料化、能源化(秸秆发电除外)、工业原料化和商品肥料化利用将给予不同金额的奖补。

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年产值达1.57亿元

畜禽粪污如何处理?在本届秸博会上,合肥展区的畜禽粪污在线监测系统也吸引了不少养殖企业的目光。

据悉,为防止畜禽粪污污染环境,合肥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路径,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液体粪污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技术方案》,推动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和在线监控系统进行对接。

“前端监控负责采集规模畜禽养殖场液体粪污处理设施视频图像,液位监控在敞口贮存设施处安装,根据液面距溢流口情况设置报警液位,为监管和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351家规模养殖场均已完成畜禽粪污在线监测系统安装。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养殖场的粪污产生量、处理进度及环境质量指标,实现数据的即时传输与分析。管理部门可通过电脑终端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合肥新改扩建畜禽粪污收集转运等项目45个,引进、培育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合作组织32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年产值达1.57亿元。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1.2万吨,粪污利用35万吨,全市规模养殖场签约配套还田土地98万亩,实现粪肥就近就地转化,累计节本增效约8400万元。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文 高勇/图 通讯员 刘文红 实习生 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