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相比于现场隆重的氛围,没有点灯的会场则显得更加简陋。坐在主席台上的毛主席看着台下坐在木条长椅上的各地党代表,十分乐观又充满自信地说道:“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建一个万人大会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个部门都集中在了中南海工作,但这里的空间毕竟有限,再加上警卫部门,显得十分拥挤。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到了要在北京建一座万人大礼堂。7月,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便组成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

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重大建筑工程,万人大会堂被放在了第一位,且时间定在了1959年国庆节前完工。周总理担任建筑工程的总指挥。

根据周总理指示,在讨论建筑万人大会堂时,与会人员一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调集知名建筑设计师参加工程设计。

9月中下旬,设计组已经先后给出了四五稿方案,但还是没能确定最终的图纸。而这次工期时间紧张,各部门都很着急,几乎天天催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6日,大会堂建筑设计方案被送到了国务院办公厅,交由周总理审定。周总理认真看完这些图纸后,又提出了新的建议,并选出了较为有特点的设计图纸。

很快,各设计单位又重新作了调整和设计。14日晚,周总理在西花厅召开会议,连夜讨论新提交的三套设计方案。

周总理仔细看了三个方案的所有内容后,问万里说:“北京市委的意见是什么?”

万里说道:“总理,北京市委的同志们更倾向于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

周总理点了点头,又征求了现场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后,当即拍板确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确定了设计方案后,相关建筑工作终于能够全面铺开了。

万人大会堂用地面积达到了13.73公顷,需要拆迁的单位、房屋数量之多颇为惊人。但党的威信极高,拆迁工作又做得相当好,群众闻风而动,住在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二话不说当即离开,更没有借此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也一直关注着大会堂建设的进展,施工前,他在周总理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审察了大会堂的模型,还认真听取了介绍。看着大会堂的设计图和模型,毛主席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由于大会堂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这样的会堂式建筑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是首创。而大会堂内部的设计更是整个建筑的关键部分,为了保证建好大会堂,工作人员特意做了一个1:10的大模型。尽管如此,设计人员在安全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

周总理听说情况后,认为安全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959年初,周总理特意叫来相关负责人员询问建设大会堂的材料、设计、施工等问题,他十分严肃地指出:

“千万要抓好大会堂的结构安全问题,这是头等大事,不能马虎。一旦出了事,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世界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在此后大会堂的建筑过程中,周总理又多次来到施工现场视察工作,并仔细了解、询问安全问题,尤其是关于廊柱的粗细、高度、间距大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早在1958年12月的时候,大会堂的模型被送到中南海后,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便参观并听取了相关汇报。

刘少奇看了一会儿模型后,突然皱了皱眉,问道:“为什么要弄这么多廊子呢?”

一旁的工作人员急忙解释道:“一方面是起到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给进进出出的人们遮风挡雨。”

刘少奇接着忍不住问道:“这么高?能遮得住雨吗?”

可以看出,刘少奇对廊子的设计还是有些意见的。不过,同行的朱老总和他关心的点则不一样。朱老总仔细询问了工作人员建筑所用的材料、质量等。

这次模型汇报没有什么问题,很快便通过了。

随着建筑工程的推进,问题也接踵而至。万人大会堂建成后,如何保证在如此大的空间里能够听清楚主席台上的讲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总理亲自点将,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刚刚留美回国的马大猷。马大猷很快便设计出了一套适用于万人大会堂开会时需要的音响。

这套声源系统直接推动了我国的声学科研以及声学器材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9月9日凌晨两点半左右,毛主席来到了大会堂工地视察。陪同的万里向毛主席说道:“我们用10个月时间便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会堂。”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道:“好啊。日行万里嘛。”

说罢,毛主席双手背在身后在大厅里走来走去,脸上满是笑意。或许毛主席的思绪已经回到了过去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了当年立下豪言壮志要建立万人大会堂的时刻。如今,当初的设想已经成真,他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当晚,万里还请毛主席给这座建筑起名:“周总理曾说,建好后让您给命名呢。”

毛主席问道:“那你们现在叫什么?”

“我们就叫‘万人大会堂’,要不就‘人大会堂’。”

“那工人们怎么叫呢?”毛主席又追问道。

“工人们就叫大会堂。”

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低头沉思片刻,说道:“那就在前面加上人民两个字,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这座建筑的名字定了下来。此后,人民大会堂见证了历次党代会,成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它已经成为了共和国的红色地标。

参考资料:中华魂2017年12期、《文史博览》、人民周刊2020年18期、百年潮201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