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这是黄梅戏保留剧目之一《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段的一段唱词。

这句韵味十足的黄梅戏唱腔一经问世便惊艳了世人,人们对戏中“七仙女”的表演更是赞不绝口,她那一颦一笑和优美的舞姿留给了大家深刻的印象。

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天仙配》的舞台演出本,将其拍摄为为黄梅戏艺术片,影片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天仙配》中女主角“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更是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大明星”,黄梅戏也由此走向了全国,从安徽省的一个地方戏曲,变成了全国尽人皆知的优秀剧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梅戏的发扬光大,严凤英的贡献是巨大的。观众对黄梅戏熟悉是从对严凤英的熟悉开始的。因此,严凤英也被人们称作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茶余饭后开心之余或是男女婚庆祝福之时,男女嘉宾都会不约而同地高唱一首《夫妻双双把家还》,以此助兴或祝福在场的亲人和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歌声响起时,还有人能否记得当年那个衣袂飘飘、唱腔亮丽的原唱人——一代黄梅戏的艺术大师严凤英呢?

1930年,严凤英出生于古城安庆。不知道是她在家族里排行第“六”,还是父亲严司明认为“六”这个数字代表着事事顺心的缘故,自打出生后,父母给她起了个乳名叫“鸿六”。

尽管名字叫“鸿六”,可是命运好像在捉弄她,严凤英生来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也许是生计艰难的原因,严凤英的父母总是整天拌嘴吵架,有时甚至动手打架。在她三岁的时候,母亲离家而去远走他乡。

不久,父亲带她回到了安徽省桐城县一个叫黄梅村的小山村,这里住着她的爷爷和奶奶。

当时,正逢战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到处抓壮丁。严凤英的父亲为躲避被抓的危险,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也逃往外乡。

从此,年纪幼小的严凤英就和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了,苦命的严凤英是在没有父母陪伴下一点一点地长大的。

早在父亲领她回乡之前,严司明曾经在一家专唱“黄梅调”的戏班子里打杂。严司明在舞台后面忙于做事,幼小的严凤英就站在台下的角落里睁大双眼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随着他们的动作和唱腔,自己也会挥舞着小手,嘴里还发出咿咿呀呀的唱声,虽然调门不准,但一招一式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父亲出逃以后,严凤英就担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她上山砍柴、挖野菜,有时还替人家放牛。累了的时候,她就就坐在树下唱起了山歌,她唱的山歌中掺杂了一些“黄梅调”的曲风,别有一番韵味,周围的小伙伴听了以后都很新奇,直夸严凤英唱得好听。

应该说,严凤英在学习黄梅戏的艺术道路上是幸运的。

首先,她从小就喜欢“黄梅调”,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次,她在处理黄梅戏的唱腔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她的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再加上她不断地努力,博采众家之长,因而自成一家,被行内人誉为“严派”;还有,在她年少时遇见了一位恩师——严云高,正是这位恩师的启蒙和引领,让她在黄梅戏的艺术道路上勇往直前、收获满满。

“黄梅调”艺人严云高是严凤英的同乡,他发现严凤英嗓音独特、天赋异禀,觉得她是一个唱戏的好苗子。

那个时候,社会风气不良。唱戏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行当,俗称“下九流”。“黄梅调”是民间小调,被上流社会和有钱人视为“淫词艳曲”。不仅社会地位低贱,而且还会遭到族人打骂,甚至会被以违反族规丢到水塘里淹死。

严云高爱才心切,就冒着生命危险,在自己家里偷偷地教严凤英唱戏。他们把声音压得低低的,生怕别人听到。

就这样,严凤英开始了黄梅戏的启蒙阶段的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严凤英进步很快。无论是“唱念做打”,小严凤英都是一学就会,很有点“角”的味道。于是。师傅严云高就把13岁的严凤英带到了镇上进行了首场演出,观众看了扮相俊俏、唱功扎实的严凤英的表演后,纷纷给予好评,赞不绝口。

严云高见首场演出成功,顿时信心倍增。虽然严凤英在镇上很受欢迎,但这里毕竟是人少地方小,影响力有限。严云高一鼓作气,带着严凤英来到了县城。这里人多热闹市井繁华,严凤英在台上一亮相,立刻引起了众多戏迷的追捧。接下来几天,严凤英的演出是场场爆满。

不料,正当严凤英他们专心唱戏之时,家乡有人传来了消息:族里那些意识守旧、思想顽固的“老古董”们得知了严凤英竟敢在县城表演“低俗”的黄梅调,这等“伤风败俗”之事有辱门风,决定对严凤英等人实行家法惩罚——扔进水里“沉塘”。

严云高年轻时就因唱黄梅调,险些被族长“沉塘”。如果不是跑得快,可能现在早已喂鱼了。他当即决定,连夜带上严凤英离开这是非之地。

严云高带着严凤英一路奔波,投奔了他的师兄程积善。程积善的境况比他的师弟严云高要好些,他自己组织了个戏班子,做了班主。

初见严凤英,听了师弟的介绍,他也非常同情严凤英遭遇。可是在旧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尤其是唱戏的艺人。他看着眼前的这个虽然瘦小羸弱,但却生得眉清目秀的严凤英说:“孩子,唱戏的这碗饭不好吃啊!尤其你还是个女孩子,你会后悔的!”说罢,程积善拿出一些银钱递给严凤英说:“好孩子,拿上这些钱逃命去吧!”

此时的严凤英还能去哪里呀!一个十几岁孤苦伶仃的女孩子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她边哭边跪倒在地,苦苦哀求程积善收下自己。

程积善人如其名,也是个善良的艺人。他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他走上前扶起了严凤英,答应了严凤英的请求。

旧社会的戏班子生存是很艰难的,一方面是世俗的眼光把他们看成了是伤风败俗的代表,因而演员的社会地位低贱;另一方面戏班子的收入微薄而且不稳定,一般的演员只能维持温饱。

严凤英初入戏班子,是个新人,她先从打杂做起。什么端茶倒水擦桌子;什么劈柴烧火给大家盛饭,她样样都做。

严凤英逃跑时身上穿的是单衣,到了冬天,寒风一吹,冻得她浑身直哆嗦。晚上睡觉时,她也没有行李铺盖,只好一个人蜷缩在避风的角落里,寒冷让她根本无法入睡。后来,还是一位好心人给她出了个主意:睡觉时可以搂着狗或猫的身体取暖,这样就不会被冻伤。

多亏严凤英从小吃惯了苦,才使得她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也能像一棵小草那样顽强地生存下来。同时,她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还坚持练功唱戏,一天也没有耽误。

后来,班主见她刻苦练功,就让她出演丫鬟一类的小角色。那时,艺人们演出的“行头”都是自己花钱置办的。严凤英身无分文,哪里置办起“行头”。为了能够上场,她只好向人借“行头”。有时,为了一只“头花”,她不惜下跪磕头向老艺人讨借。

就这样,严凤英靠演“小丫鬟”渐渐有了名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梅戏传统曲目《小辞店》的主角恰巧生病不能演出了,严凤英自告奋勇向班主毛遂自荐。

这场演出严凤英大获成功,从此,她真正登上了舞台。严凤英的大名在当地传扬开来,年仅15岁的她“红了”,成了黄梅戏的一颗新星。

在旧社会,国民党的统治是昏天黑地的。贪官污吏随处可见,警匪勾结是普遍现象。广大的老百姓被他们压得喘不过来气,地位低贱的艺人的命运更是悲惨多难。

一次,戏班子在一个县城演出。已经小有名气的严凤英凭借着黄梅戏传统曲目《小辞店》的精彩表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戏园子里是天天爆满,人们争先恐后地都想一睹严凤英的风采。

这时,一个身穿国民党军装,满脸横肉的家伙带着一群人闯进了后台。这家伙自称是保安大队长,拔出了手枪威胁班主要见严凤英。班主吓坏了,急忙找来了严凤英。保安大队长色眯眯地盯着严凤英,喷着满嘴的酒气说道:“好标致的美人啊!老子今天看上你了,你就做我的三姨太吧!”

严凤英起初也有点害怕,但是她从小性格倔强,面对这条恶棍她怎能屈服。她顺手抓过一把剪刀,刀尖对准自己的胸口怒斥道:“光天化日之下,你们竟敢强抢民女,天底下还有王法吗?我就是死了,也不会跟你走的!”

正在这时,这家伙的大老婆闻讯赶来。她就像一只母老虎一样扑向了大队长,抬手就给了他几个耳光。大队长被打后,赶紧带人灰溜溜地跑了。

第二天,大队长派人把班主抓了起来。同时,威胁戏班子里的所有人:要么把严凤英赶出去;要么把戏班子砸了。

严凤英不忍心看着师哥、师姐还有那些拖家带口的老艺人们失去饭碗。她对来人愤怒地表示:我可以离开戏班子,但是第一你们要把班主放回来;第二今后不许再为难戏班子。说罢,严凤英收拾了简单的行礼,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戏班子。

严凤英是一位个性很强的女孩子,虽然她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但是她从未向多舛的命运低过头。

就这样,15岁严凤英一路辗转来到了上海、南京。曾经有一段时间,她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上海、南京是大城市,当时的黄梅戏还属于地方小调,不但没有演出的市场,就是连个搭伙的戏班子都找不到。这时,有好心的人给她出了个主意:你容貌娇美秀丽,嗓音独特富有魅力,何不去大舞厅试试演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迫于生计,严凤英在舞厅做起了歌女,唱起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对于这一次的职业改变,表面上看是生活所迫。实际上对于严凤英来说有两大收获:一是她对音乐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第一次了解到戏曲演唱和流行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二是在南京遇见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也可以说是她的知音或爱慕者。

这位“贵人”名叫甘律之,出生于南京著名的“甘家大院”。祖上是江南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甘贡三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吹得一手好笛子,人称“江南笛王”。

自从严凤英和甘律之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以后,她就搬到了“甘家大院”里居住。在那里,她有幸结识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戏曲名家。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甘贡三是多年的好友,在梅兰芳和甘贡三的亲自点拨教诲下,严凤英不仅学会京剧和昆曲等多种戏曲表演的精华,难能可贵的是,她博采众家之长,对黄梅戏的唱词和唱腔做了精心的修改,她演唱的黄梅戏韵味悠长、婉转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戏曲艺术上,严凤英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婚姻上她和甘律之却一直止步不前,旧有的门第观念成为他们婚姻面前的一堵墙。

解放后,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她这个黄梅戏的“老艺人”。在家乡的盛情邀请下,严凤英决定重返黄梅戏的艺术舞台。

甘律之对于严凤英的决定非常理解,既然不能给她婚姻,就应该在事业上上助她一臂之力。甘律之花费巨资,为严凤英请名师专门定制了一套“行头”,以表达自己的愧疚心情。

从1952年起,重返黄梅戏的艺术舞台的严凤英迎来了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春天。她先后凭借着黄梅戏《打猪草》、《天仙配》等优秀剧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无数赞誉。特别是改编后的电影艺术片《天仙配》的播出后,更是让她的名字享誉大江南北。在观众的心目中:严风英是七仙女,七仙女是严凤英。

著名评论家田汉称赞她是“黄梅戏里的梅兰芳”, 严凤英本人也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9月17日,是严凤英一生最难忘的日子。

那天,毛主席不仅观看了她的精彩演出,还在演出后亲切地接见了她。

当时,毛主席在众人的簇拥下健步走上了舞台,主席依次和演职人员握手问候。当他来到严凤英的面前时,不由得停下了脚步高兴地说:“今年4月间,我们在武汉见过面。”毛主席湖南家乡口音很重,“4月间”三个字,严凤英一时没有听明白,脸上现出了茫然的的样子。毛主席又说了一遍,她还是没听懂,急得她面红耳赤。毛主席见状, 连忙伸出四个手指, 一字一

字地说:“今年 4月间……”这次,严凤英听懂了, 她忙对毛主席说:“对!对!是今年4月,我们在武汉为您老人家演出过。”看着严凤英认真的样子,毛主席慈祥地笑了。

毛主席很关心黄梅戏剧团的发展情况,他对严凤英他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多编排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戏,要下到乡村去,下到基层去,多为基层的人民群众服务!”

严凤英向毛主席汇报道:“我们把剧团分成两个演出小分队, 常年下乡演出,一年总共可以演出七百场。”

毛主席亲切地叮嘱她:“六七百场,好啊!但是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严凤英眼含着热泪激动地向毛主席保证说:“谢谢毛主席!我们一定不辜负您老人家的殷切希望!”

众所周知,严凤英在事业上的发展是成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严凤英已经攀登上了黄梅戏艺术的最高峰。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却是一波三折,情路坎坷。

1951年,在一次业务交流会上,严凤英认识了部队的文艺干部王兆乾。王兆乾文化水平高,创作能力力强,他写了很多黄梅戏剧本,反响不错。

一个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一个是有才华的黄梅戏的编剧。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彼此的互相欣赏,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凤英性格开朗,做人有情有义;王兆乾性格内向,心眼有点小。脾气秉性的差异,给两人在以后的感情发展上埋下了致命隐患。

一次,严凤英去南京演出。她想起了多年前甘律之对自己的帮助,就买了些礼物准备去看望一下甘律之。同时,顺便给甘贡三老爷子请个安、问个好。可是,此事遭到了王兆乾的强烈阻拦。

严凤英向来做人倔强、做事果断,她不顾王兆乾的拦阻,拎着礼物去了“甘家大院”。王兆乾心生不满,就一直偷偷地跟在严凤英身后。在甘家,王兆乾遇见了甘律之。严凤英一看事已至此,就落落大方地给双方作了介绍:这位是甘律之先生,我过去的朋友;这位是王兆乾同志,我现在的爱人。甘律之听后,首先伸出手去跟王兆乾握手。但王兆乾视而不见,反而当着甘律之的面给了严凤英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记耳光不仅打疼了严凤英的心,也打散了一段姻缘。

不久,严凤英生下她和王兆乾的儿子。孩子出生前,严凤英曾托人带信给王兆乾,说孩子要生了,但王兆乾没去,只是发来一封电报,祝母子平安。那个年代,未婚生子要背负巨大的社会压力,但严凤英一个人扛了下来。

这时,甘律之来到了严凤英的身边。他忙前跑后,对严凤英照顾得周到有加,使严凤英顺利地生下了孩子。

1954年,严凤英和甘律之正式结婚。这场婚姻,以当时严凤英的社会身份,报恩的成分大于爱的成分。

甘律之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为人温文尔雅,礼数周到,从来没有乱发过脾气。

在那个时代,甘家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式了,随着严凤英事业的发展,两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两年后,两人和平分手了。

两人虽然离婚,但却在彼此的心里都念着对方的好。多年后,甘律之曾回忆说:“凤英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她从未在朋友面前说过我的坏话,反而是经常称赞我为人忠厚,对她体贴关心,在艺术上对她帮助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26岁严凤英嫁给了黄梅戏导演王冠亚。王冠亚时年27岁,虽说他只比严凤英大一岁,可是在他眼里,严凤英就是个小妹妹,她单纯倔强、真诚热情,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妻子。严凤英也把王冠亚当成了大哥哥,只有严凤英自己知道,她的这位大哥哥对她是多么地体贴、多么地关心。

偶尔,严凤英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大明星”也会搞些浪漫的事。她总是提前烧几个丈夫喜欢吃的小菜,站在楼道的窗口前等他回家。当王冠亚出现时,她就会给丈夫一个拥抱和一个灿烂无比的笑容。

这段时光,是严凤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68年4月8日,严凤英不堪在“文革”中受到的屈辱,服安眠药自杀,年仅38岁。

她过世后,王冠亚一直未再娶。他把精力用在给严凤英写传、拍传记电视剧上。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严凤英》,就是他编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曾经说过:“严凤英老师是为戏而生,也是为戏而死的。”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

谨以此文,向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