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6月,田纪云出生于山东,12岁时便参加了八路军,在鲁西抗属工厂当过童工。他没有什么文凭,更没有政治背景,但却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八路军战士逐渐成长为了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更在日后进入了中南海高层,一度成为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年代,如果没有打仗,他们便在解放区的学校学习,环境相对稳定。但只要一打仗,田纪云便跟同志们一起支援前线,搞战勤。如征集粮食,运送粮草,带担架队等。而女生大多干宣传工作,出演话剧。

1945年,不满16岁的田纪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此后,他也是这样做的。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后,田纪云也圆满完成了带领担架队支援前线的重任。战后,他被提拔为正营级干部。同时,他和李英华同志的结婚申请也得到了组织批准。

三大战役相继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借长江据守江南。为了尽早完成统一大业,中共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各大野战军听令而动,积极作出渡江南下的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中央和华东局指示,冀鲁豫区党委立即组织南下队伍,刚刚率领担架营完成任务的田纪云,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并被批准南下了。就这样,年仅19岁的田纪云成为了南下支队的一员。虽然他是当时最年轻的营级干部,但工作经验和资历已经相当成熟了。

刚刚新婚后不久的李英华听说丈夫报名南下后,她也紧随其后报名南下。然而,南下途中,李英华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但为了不被送回北方,她隐瞒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完成了党交代的任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田纪云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不到200元,但他们要养活一家老小。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李英华勤俭持家,将四个孩子拉扯大。

虽然家中条件艰苦,但田纪云却得到了妻子的精心照顾。洗衣做饭等家务事都由李英华一手包揽,家里的大小事宜都由她说了算。田纪云幽默地说:“我封英华是‘家庭总理’。”正因为有了妻子在背后的支持,田纪云才能够更专心于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秋,田纪云被安排参加去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进行经济考察的代表团,这次出国考察令田纪云涨了很多见识。

1979年,时任四川省财政厅长的田纪云向中央的同志汇报了四川的经济形势。他的汇报工作受到了称赞,夸他“讲得好,既全面又有观点。”

1980年3月,距离上次谈话还不到半年,田纪云便接到了去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的命令。同年9月,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来到培训班,通知田纪云“中央已经下令了,调你去国务院工作。准备让你任副秘书长,协助国务院领导分管经济工作。”

因为当时的事情很多,国务院的秘书长计划让他早点到职,但因为党校坚持让他完成上半学期的课程。于是,1981年2月田纪云才前往北京赴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协助分管经济工作方面的事情时,田纪云要参加国务院、秘书长会议等各种会议,每天要阅读多达数万字的材料,还有大量的协调工作也由他负责。因为工作繁忙,他休息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限。虽然田纪云当时也才52岁,但他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而且还患上了耳鸣症。

在国务院当了三年副秘书长后,田纪云于1983年当选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田纪云能够很快便得到进一步提拔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邓小平鼓励大胆起用年轻干部。另一方面,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他能力出色,经验丰富。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肯定。

胡耀邦就曾评价他:

“自学成才,不走门子,不靠码头,是自己干出来的。”

万里也称他“独立大队,没后台。”但就是这样一个“土八路”出身的干部,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进入了中南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十年间,田纪云推动了多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作,尤其在农村改革和发展方面,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纪云在国务院任职期间,正是改革开放艰难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背后还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一度针锋相对,斗争相当激烈。每向前进一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和阻力,面临着“扣帽子”、“打棍子”的风险。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波折,但田纪云始终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直言“不怕硬碰,不怕丢官就行。”

田纪云能够进入中南海,得益于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大胆提拔、信任和重用。受此影响,田纪云在用人方面也以量才为主,从不搞小圈子。多年后,在回忆起自己的政治生涯时,他更是自信表示:“我提拔起来的干部,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因为贪腐而落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田纪云退休,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每天深入简出,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练字、看报、读书,偶尔和老友聚一聚。晚年,他曾写了不少回忆性文章,在文中写到了邓小平、万里、胡耀邦等老一辈中共元老的故事,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的尊敬和敬佩之情。

参考资料:《南方周末》第1688期、看天下2016年18期、椰城2009年4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记者观察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