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蜀山探秘
□李德显
汶上有蜀山,蜀山之上有蜀山寺。蜀山寺始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年间重修(713至741年)。明天顺六年(1462年)再次重修。《重修蜀山庙碑记》碑刻记载:“汶上县治西南三十里许,地名南旺。汶水之出经此处,四顾皆水也,蜀山屹然峙立于中流。山巅有庙,以山得名。其山巍然垂拱而持者,羲皇圣地也……”。
蜀山寺中有“圣母祠”,即碧霞元宫。是蜀山寺内最初建筑,位于大佛殿西。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汶上县蜀山“上有圣母祠。”山东运河专书《东/1泉志》:“蜀山圣母祠,在分水河东湖内,天顺六年本县典史方俊重修。”明工部郎中谢肇淛《北河纪》述称:“(蜀)山上有圣母祠,云伏羲母”。清代史学家谈迁《北游录·记程》:蜀山“上祠圣母,云伏羲氏母”。众多史料显示,“蜀”是最早的地名、族群之名。上古先民因聚居在蜀山脚下而称蜀族,后以此作为国名,而称蜀国。
《大清一统志》记载:“蜀山,在汶上县西南四十里,其下即蜀山湖。四望无山,屹立波心。《尔雅》:‘山,独者。’故名。”山因孤峙而名“蜀”,民居其山而称“蜀山氏”。名为蜀,该族所建之国亦称蜀国。
(蜀山寺明代碑刻)
《左传》记载了位处东方的一个“蜀”字地名。晋代经学家杜预注称:“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许多学者据此认定,鲁国境内的这一“蜀”地,便是古蜀族人的发祥之所。
《世本·诸侯世本》“蜀”曰:“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亦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关于蜀族源起,清人朱右曾、近人胡宣厚、今人李学勤等学者多有探讨,大都认为这一部族发祥于东方,如李学勤先生认为:周原卜辞中的“蜀”即在鲁地。
胡宣厚在《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文中,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研究,并引入文献方面的佐证,认为卜辞中的“蜀”在山东省汶上县,他指出:“知蜀者曾一度叛殷,及平服之后,不特为农艺之区且于其举行祀典也,此亦皆武丁时卜辞。夫以益州群山之高,三峡之险,殷人入川,大非易事,卜辞中之蜀,绝不能如此之遥;又《左氏传》‘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之蜀。杜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高士奇曰:‘齐博邑在今泰安州东北’,《嘉庆一统志》‘蜀亭在泰安县西’。又“汶上县西南四十里有蜀山,其下即蜀山湖’。盖北自今之泰安南至汶上,皆蜀之疆土。”
(蜀山寺新姿)
郑杰祥在《商代地理概论》中运用甲骨文干支地名系联法,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多方合证,进一步肯定了胡宣厚的论断。卜辞有“王敦缶于蜀”的记录,知缶与蜀相距必不甚远。郑杰祥以为“缶”与“匋”古是一字,匋今作陶,应位于商王朝的东方,当在古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一带。并说:“清代汶上县即今山东汶上县,蜀山、蜀湖当在今汶上县西南约20公里,此地西南距卜辞缶地约90公里,它可能就是卜辞中的蜀地。”
杜勇的《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认为:“汶上也确有可能是蜀族一度活动的地区……这一带是东夷所控制的地区”。日本学者成家彻郎认为甲骨文中的蜀在今山东泰安至汶上一带的地域内。
“蜀”是古地名、古国名、也是古族群名。上古先民因居蜀山之下而称蜀族,后以此作为国名。《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后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蚕丛,又称蚕丛氏,是古蜀国首位称王的人。蚕丛氏兴起于蜀山,是蜀山氏的直系后代和蚕桑业的传承者,其名号从蜀山氏。汶上贾柏“北辛文化”遗址,距蜀山约20公里,该遗址发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出土七千年前的陶纺锤、骨针等跟纺织物有关的器物,汶上应是野蚕藩育之地。从蜀山周边(义桥、南站、康驿等)众多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说明上古时期这一带纺织业已相当盛行。蜀族先人擅长植桑缫丝、种植粟、黍,并以此为主要产业,足以说明上古蜀族先人富庶的部落生活。
蜀山氏族自太昊时期就一直生活在鲁西南地区,正如《史记》记载的那样:“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昌意是皇帝之子,颛顼又生鲧,鲧后为禹。可见,直到“大禹治水”时期,史料对“蜀国”、“蜀族”的记载一直未有断代。
(水经注中蜀山位置图)
既然汶上古“蜀”史料有载,那么四川之“蜀”又是怎么得来的呢?《韩非子·十过》载:“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系蜀族一支)叛之。”有戎,即为有仍氏。《左传·昭公四年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在夏桀的讨伐下,山东鲁西南“蜀”族被迫举族逃亡,而夏桀势力一直追杀至岷山。屈原《天问》:“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山海经》研究专家刘宗迪在微博中说:“上古的蜀确在山东,其地今天犹存,而且以蜀名四川,大概还跟山东的蜀有牵连。山东之蜀在汶水边,因此四川又有了汶川和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史料也显示,地名随部族迁徙而迁移,是古代先民的一种习惯。如犬丘、天台山、亳、郢等,都是地名随部族、都城迁徙而迁移的明证。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是蜀族一度叛殷,得罪了夏桀,蜀族被迫带着祭祀泰山的礼器一起迁往现在的四川避难,同时也把蜀、汶的地名和大禹治水的传说都迁移到四川了。因此说三星堆文化也应是蜀族亡国迁徙到四川后,将东夷文化、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结合在一起了。
简 介
作者:李德显
作者简介:李德显,山东济宁人,出生在大跃进年代,青年时代从军,退伍后在基层机关工作,工作之余爱好捣鼓文字,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杂谈、曲艺、故事等作品千余篇。现为山东省非遗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汶上县作家协会会员。
精彩呈现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