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市开展了2023年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形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围绕首都功能、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生态底线、城市治理、安全韧性、区域协同7个重点领域评估总规实施成效,总结首都建设和发展的年度特点,内容涵盖北京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万人、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密云水库蓄水量时隔三年再创历史新高等。

老楼加装电梯完工量创历史新高

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2023年,中关村科技园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在16%以上。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建设用地供应约六成投放在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多点地区。

城市更新路径不断完善,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实施。本市推动《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落地实施,梳理形成50项政策改革创新任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42个试点项目已完工31个。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55个、完工183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99部、完工822部,完工量创历史新高。

东六环入地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空间布局方面,2023年,北京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区坚持减量提质和重大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两轴地区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城南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完善新型城乡关系,持续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推进第一批19个示范村、52个提升村和12个示范片区创建工作。以“十百千万”畅游行动为抓手,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城市向更高质量发展。《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3年—2028年)》获批。

密云水库蓄水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北京加强非建设空间规划管控,统筹全域自然资源要素系统治理。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分区规划修改维护,强化首都国土空间管控。编制市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复耕复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工作。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1065个,成为“千园之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环公园达到109个,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40余个公园相继开放。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5.8亿立方米,时隔三年再创历史新高。首次开展《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实施体检。实施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永定河顺利完成全年全线有水的目标任务。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年度完成103个村、3万户农村居民“煤改电”工程。

印发全国首个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

2023年,北京经历了“23·7”极端强降雨,首都城市韧性经受住重大考验。高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

扎实推进韧性城市顶层设计,城市韧性水平得到持续增强,本市印发全国首个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设施保障形成示范引领。在平谷区创新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改造“平急两用”酒店14家、新型乡村社区26个。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建设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霞云岭乡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等安全应急小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

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2023年,北京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非首都功能疏解坚定有序,“新两翼”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面落实国家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政策措施,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速,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京张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高铁实现对京津冀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通勤定制快巴覆盖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2023年京津冀三省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全部迈入“30+”,较2014年下降57%以上。永定河山峡段、北运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完工。三省市联合绘制完成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组建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三省市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协同联动进展突出。京津双城全面拓展合作广度深度。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厂通路全线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截至2023年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达9932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52个。文/本报记者张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