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乾波
出品 |波哥看楼市
波哥观察:
天地变化,结构使然;
城乡律动,趋势所致。
在合村并镇的大趋势中,在实操层面,实际上就是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和如何去有效解决等问题,鉴于前面几篇文章在一些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分析,今天咱们主要来总结和探讨一下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合村并镇模式,才是相对比较好的模式?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
本质上审视,在合村并镇的过程中及其体系中,主要存在村民、村委会和政府三大主体,其中,政府是具体模式的设计者和驱动者、村民是核心、村委会是执行者,因此,在这个结构中,如何有效保护和打动村民,是各地合村并镇能否快速有效落地的关键所在。
故而,最终还是一个具体科学模式的设计问题,本体上就是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村民,为什么愿意和积极来配合合村并镇的问题?
讲白了,简单拆解一下,就是——我凭什么和怎么来?来后怎么发展?
虽然,有趋势型和各类现实型各类问题的存在,比如农村人口减少、产业贫弱等,但,要有效做到合理的合并,最后仍然是村民具体利益的关照的问题。
一切模式皆利益,一切结构皆利益,一切变化皆价值。
为什么,有的地方在合并中搞得鸡飞狗跳的?
为什么,有的地方村民们的配合力度很高?
为什么,有的地方在合并之中不温不火?
等等
最后,都是利益和价值模式设计的是否符合实际,在村民、村委会和地方政府三者利益之间能否做到合理平衡的问题,还包括现在和未来利益如何有效取舍的问题。
毕竟,我们认为,所有的变革,皆为历史趋势和现实利益等综合下的变化。
OK,如果搞懂了这些本质上的东西,再来看国内农村的合村并镇这件事,就非常简单了。
具体的模式和变化,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用中国哲学的观点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好了,不扯远了,下面,再来重点阐述一下今天本文的主要话题,以供大家参考。
那么,怎样的模式,才能有效打动村民呢?
在此,首先有必要说一下,本文仅主要来观察合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至于合并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更加复杂,难以尽述,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各界去思考和贡献智慧,就不去啰嗦了。
今天,我们重点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合村并镇模式,才是“相对”有效的?
为何要说相对有效?
很简单。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国内合村并镇的行动,一直在进行之中,并未达到最终的局面,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即使这一轮完成后,未来还会有新的变化,会不断持续下去。
因此,只能做阶段观察和思考,合村并镇,是一个没有重点的进化之旅,只能“相对”而言。
再者,从国内多年的变化进程上看,各地皆有很多变化,在其套路和方式方面,目前来看,在国内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所以也是相对的。
大家都在不断思考和完善。
据波哥看楼市独家观察,综合近年来国内各地合村并镇的众多实践,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个这样的公式:
合村并镇=存留取舍+规模控制+拆补方式+治理模式
通过这个简单的公式,基本可以判断一个地方的合村并镇是否有效。
下面,在逻辑上再来分析一下:
◢ 其一,“存留取舍”:「3不准4优先2不搬」
就是哪些情况必要去合并,哪些可以保留、维持和强化的问题,这是乡村规划中的一大主要问题,因为,合村并镇只是乡村规划下的具体动作,要充分考虑某一区域的乡村规划的整体布局、有效提振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前提和大方向,离开这一范畴,不可能搞出什么效果,必然将沦为形式上的自嗨,不会产生有效的实际价值。
在具体的实操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基本原则——“3不准4优先2不搬”。
☛1、三不准:
●不准强制村民放弃和退出宅基地,不准强迫搬迁上楼
●不准在拆迁安置标准不符合民意的情况下让村民搬迁
●不准以村级领导的意见作为村民的意见
☛2、四优先:
●村庄空心度程度较高50%以上,或者人口分散面积较小的村庄
●不属于城乡规划发展保留范围的村庄
●受国家大基建影响村民需要搬迁重新进行安置的村庄
●村民的合村并镇愿望强烈,且当地符合合村并镇的条件的村庄
☛3、两不搬:
●重点保护、有文化传承价值的村庄不搬
●基础设施完善、人口集中的村庄不搬
小结: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这个“342”的典型模式,实际上,说得就是在合村并镇中的总体和基础原则和标准,也是国家和宏观层面的主要要求和基础性大框架,其他的都要在这个体系内运作。
也可以将之视为合村并镇的整体架构,也即存留取舍的核心原则。
◢ 其二,“规模控制”:300人及以下为重点,3000人及以上为主要趋势
300人以下的村落,在很多地方比较普遍,是需要重点进行合并整合的对象,这样的村子在具体的人口上可能会更少,在自身的发展上具体问题更多更严重,在国内整体来看,无论发达不发达,都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
在贫弱区域,会越来越差;
在发达地区,资源不经济。
业内不少人,将整合的规模提升到1000人以下,事实上并未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观察,有一定想当然了。
因为,1000人,至少有300户,在很多地方,基本属于中等或中上规模的村落,不一定会被整合。
再加上各地经济的不同、以及各村子实力的不同,其中,就会出现两个主要变化:
一是,1000人的村子,或许就是一个地方的主力,不可能被整合,而会变成整合其他小村子的核心载体;
二是,而在某些区域,300—1500人左右的村庄,在区域需要和其他更强势村子的竞争下,都非常有可能会成为被整合的对象。
其中,有很多的差别,因此,综合来看,300人及以下规模的村子被整合,具有更多的普遍性。
此为其一。
另外,从合并后的规模来分析,纵观全国,如果低于3000人的情况,很难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从政府投资的分摊、土地的聚合、配套设施的规划等方面,都不会太经济,会加重地方财政的负担,其地理辐射半径也比较有限等,如果平均按每村300人计算,最大容量就是10个村的样子,这对广大的平原等区域而言,其价值就更加有限了。
最后,都将影响产业规模效应的合理发挥。
再者,从南方等区域来看,如果达到3000人的规模,那绝对是重量级的主力或核心村子了,在规模层面的价值很容易彰显出来。
因此,波哥看楼市觉得,东西南北中整体看,整合后3000人的规模,有一定普适性。
◢ 其三,“拆补方式”:平房换楼房+不补差价,可强化村民积极性
这一点,对村民而言,关乎其切身的可见利益,是其决策和是否能积极配合的核心驱动力。
你要我搬迁和交出宅基地等,以什么价格或价值来合理补偿,这些是各村民要重点思考的本底问题。
如果不合理,引起众多质疑,没有人会屌你,这将是必然。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在国内多年的合村并镇的实操上,做得好的地方,都没有违背这个基础原则,都充分考虑了村民的实际核心需求,和简化了村民那些搬迁过程中的弯弯绕绕,直达核心,才成为其能够成功和有效落地的最大支撑。
反观,那些磕磕碰碰或中途流产的许多地方,最后都是在这个角度没做到位,而纷纷翻车了。
在具体的补偿模式上,有只补钱的、有只给房的,有给面积+钱的,不一而足,在具体的形式各有不同,可通过摸底去变化和设计,但是,全局来看,搞得越复杂其效率越低,对村民和农民来讲,所以,全局来看,我们认为“以房换房+不补差价”这个方式最有杀伤力。
简单直接,不会引发村民的其他思考,最后合村并镇就很简单了:
就是跟大家一起,换一个地方居住而已,也很好。
这样,就把合村并镇的问题简单化了,其效率自然会不一样。
也即,各主体不要去给他人去挖坑,大家都懂,直达本质,简单点,对大家都有好处。
在核心逻辑上,对村民而言,即为——没有损害我的基本和核心利益,就是换一个地方和房子住而已,而且还是现代性社区,能过上类似城里人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 其四,“治理模式”:架构与人员重组+社区化管理,有效提高管控效率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对组织模式是一次历史性的提升和进化。
比如,原来的10个村,变成一个大的集中的乡村型大社区,就完全打破了过去的村落制模式,形式及结构的重大变化,不再是简单的村庄的概念了,在治理模式上,自然就完全不一样了。
例如,原来模式下,每个村有一套完整的村委会班子,那么合并后,不可能再保留过去的班组人员和数量,必定会优中选优,进行合理的筛选及精简等,最后只能有一个能满足社会大村落合理运行的组织架构,不可能再让原来的10个小架构在里面各自为政等。
因此,综合、浓缩和提炼,最后形成一个单一范畴下的运作体系,是合村并镇下的最后归结。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总体上梳理,国内的合村并镇,是大趋势和也是客观需要,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得以变化和演绎。
但,站在今天来回望过去,以及展望未来,把历史尺度拉长来整体透彻思考,合村并镇,虽然是一个时代的“点”,但,在更加深度熔炼后,就具有更多的丰富内涵和需要值得思考的地方。
羚羊挂角、盲人摸象、阶段型思考等等,在业内非常普遍,导致各类说法众说纷纭,也难以成为此角度基于理性和相对更加专业的看法和观点。
最近,波哥看楼市,在相关的专题文章中,有别于业内很多朋友的一枝一叶的狭隘观察视角,主要从宏观、行业和规律层面来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得到了众多朋友的大力支持。
有鉴于此,在今天的文章中,波哥看楼市,在国内合村并镇的实操模式上面,进行了更多更深的专业思考,透过现象来推敲和总结其本质,以便给大家及时提供更有效的合理参考。
最后,在此,提一下,就合村并镇这个话题,本文是近日本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了,未来如果有更多的思考,我们将在适当时候,再推出相应的专业文章。
未尽事宜,请大家及时留言和交流。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