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琳岑叶青怡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山西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
12月25日,记者从山西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山西省文物局专场上了解到,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活态化传承,致力于让文化“软实力”成为转型发展“硬支撑”。
汇聚合力让文物“留”下来
“山西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着力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的工作格局。”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表示,近年来,该省加强系统保护,深化考古研究,通过投入多元、分类施策等形成保护合力。
系统布局、群策群力、多元化阐释文明成就。于振龙说,山西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依托芮城西侯度、襄汾陶寺、忻州尹村等重要遗址,系统布局,着力推进田野考古实证。
同时,山西成立全省考古工作联盟;与山西大学共建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与吉林大学共建吉大夏县考古基地;与省内外八家单位共建“夏商文明考古研究晋南中心”,开展联合考古行动和课题攻关,形成一体化工作合力。
据悉,“十四五”以来,山西2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项考古发掘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省各级文物保护经费累计投入约80亿元,获批建设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研究中心1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级文物科研基地17个,坚持以创新“关键变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此外,山西主动服务大局,不断深化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文物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共办理各类省级文物行政审批事项1320件,全省文物领域市场主体现有90家。
法制保障是文物保护的“压舱石”。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振华说,当前山西省级层面基本做到了年均出台一部,加之系列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以省市两级人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主体的框架体系,为促进我省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山西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科学技术的赋能让文物在展示传播、“活态化”创新传承方面焕发光彩。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说,山西持续推进全省考古基地及实验室建设,不断拓展科技考古和文物展示利用空间,进一步揭示古代族群、聚落、生业等多要素的互动变化。
“我们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格局。点上抓国宝,实施39处国宝级文物保护重大专项,打造国宝级文物金色名片;线上抓游径,编制《山西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推出“国宝中的山西”等文物主题游径;面上抓示范区,布局了22个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出台支持示范区创建的若干政策,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展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文物+’业态格局。”白雪冰说。
目前,晋城古民居已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永乐宫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再现了800年前壁画的原始面貌,并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永乐宫壁画艺术特展。
科技让文物“开口说话”,展示传播更加丰富。白雪冰表示,近年来,山西广泛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系列数字“云端”展示传播和沉浸式体验项目,持续推进文物与文旅、文博、文创相融合。
据了解,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和网络PC端已正式上线,同时,云冈研究院还通过3D打印技术原比例精准还原了云冈石窟第12窟,在杭州、上海、深圳、郑州等地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图片来源:山西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