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了人才被浪费,我都觉得好可惜。一个 211 的理科本科,读了 C9 的工科硕士,却考了一个事业编,做了辅导员。

天啊,这种人小则改变一个企业,大则没准改变整个产业,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结果却跑去做一个狗都能干的工作。这可不是个例,好像无数高材生都希望能进入高校做辅导员。然而讽刺的是,这么强的学习能力,只拿着辅导员那一点工资,这些人还不觉得可惜,没觉得大学和硕士这几年浪费了,反而觉得幸运,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止他们自己这么觉得,他们的父母、同学也这么觉得,为啥还会羡慕?

这事儿我真的思考了相当久,觉得这个社会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不一定对,说出来供大家批判。

第一个,是这样的人出现了很大的认知误区,或者说他身处的环境让他有了这样的认知误区。怎样的认知误区呢?

就是对比误区。拿着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去对比月薪 3500 的办公室人员;拿着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去对比基础工,而这个基础工月薪 2 万;拿着辅导员的固定作息去对比天天风吹日晒的业务员,而这个业务员年入 50 万。总是拿着这个职业的好的一面去对比另一个职业的差的一面,不觉得这种对比方法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吗?

第二个,用人机制出现了很大问题。一个这样的岗位,本科就已经够用了,甚至专科都够用,只要是思政或心理学相关专业就可以,却把学历门槛拔高那么多。国家培养出来的高端人才,居然浪费在这种地方,不觉得可惜吗?他们原本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可以让更合适的人来从事这份工作。

第三个,招聘者太懒,懒得工作,懒得干活,没有动力。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看学历,看考试成绩,多客观的人才选拔方式。人家选上了,是人家的本事,跟他没关系。他不用对自己的工作单位负责,也不用对求职者负责,至于人才浪费不浪费,跟他更没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直接管理者没有人事权。

第四个,对稳定这两个字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从这里可以看出就业环境有多恶劣,病态的加班,病态的卷,病态的招聘年轻人而不用成熟老员工,导致一过 30 岁人人自危。要是收入来源单一就更可怕了,总觉得自己的命门被资本家拿捏着。资本家威胁辞退你,你只能忍受。就算资本家也怕招的新人太拉胯,活干得没你好,钱拿得比你还多。但是你更害怕自己没收入来源,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呢。所以,稳定不会被辞退,想工作就工作,想摆烂就摆烂成了大家的追求,哪怕这份工作工资很低。

这也就推导出了第五个原因,监管不力。劳动法是保护普通员工的,可是违法成本太低了。而且,企业是纳税大户,即便缴税的是个人,但进行纳税操作的是企业。如果是个体劳动者,一定会千方百计想着不纳税。所以,税收源头单一,导致监管部门有些迁就这些企业。企业越大就越迁就,因为企业要是倒闭了,或者搬迁到其他城市,当地财政收入肯定是断崖式下跌。这种情况下要加大监管力度谈何容易,分明就是投鼠忌器。

而你问我该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很多根本就是无解的。我能想到的就是利用更先进的手段监控个体的实际收入,从而从中收税,如全民收入数字化,来避免大企业的代扣代缴行为,从而避免行政执法机关对大企业投入机器。这样就可以加大监管力度,而监管力度加大了,就可以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

企业在违法成本和合规成本中自行比较,发现合规成本更低的时候,就会遵守劳动法,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权。还真不知道自己日后有没有机会看到这么一天。全民收入数字化谈何容易,这需要全民都有基本的教育素养,都得有基础的认知水平,最起码得人人会用手机吧,才能方便正确地实施和推行。而完成这件事儿需要的就是当下这些大学生了,加油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