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上午10:30分,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的乡村讲堂开始上课。退休老教师李杜勇在投影幕布上写了个“孝”字,开始了今天的讲课,台下坐着以老人为主的四五十个农民。

李杜勇说,“孝”这个字,上半边是“老”的一部分,下半边是“子”。有老人有孩子,才是一个和谐、完美的家。老人为养育儿女辛苦大半生,老了不能干活了,儿女要好好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东野村的乡村学堂。拿话筒讲课的是李杜勇老师。

李杜勇说了一个他在进村讲课时了解到的故事。2018年春天,他在一个村讲课时,因教室不大、来的人多,最后来的一位妇女只好站在教室门口听课,她怀里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女孩。李杜勇那堂课主讲的也是为人要有孝道,才讲了几分钟,他便注意到那位妇女走了,并且直到讲课结束也没再出现。

讲完课,李杜勇与那个村的村支书聊天时,提到这位妇女。村支书说:别提她了,左邻右舍都不爱搭理她。这位妇女50岁了,上打婆婆、下打儿媳妇,儿媳妇改嫁后,两岁的小孙女由她来照看。好好一个家,就这么散了。

讲完了这个故事,李杜勇说,一个家,就像一棵大树,老人是树根,好好对待树根,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讲了约30分钟后,李杜勇说上半堂课先讲到这里,大家活动一下。李杜勇对记者解释说,老人不能久坐,连续讲课时间不能太长。

室外冷不能出去,老人们三五个坐成一圈说着话。72岁的尹洪香站起来说:“我给大家唱个《劝家和》吧。”她向前走了几步,转身看着熟悉的老人们,开口唱道:“做儿女的应当孝双亲,爹亲娘爱才把你养成人,羊跪乳鸦反哺来报百日恩……”

没上过学的尹洪香说,她记性好,走亲戚时听到《劝家和》,让人唱了三遍就记下了歌词;至于调子,农村这些被传唱的歌,都是拖着腔唱,差不多。这首《劝家和》,既劝父母爱儿女、儿女孝双亲,又劝善待儿媳、妯娌和睦。

尹洪香唱完,69岁的孔德荣走上前来,唱了一首《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带着浓浓泥土气息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李杜勇说课前、课中、课后,老人们都喜欢唱唱,豫剧、歌曲、小调,想唱什么唱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2岁的尹洪香在唱《劝家和》。

现在,北东野村和南东野村合成了一个村,叫东野村。东野村的党支部书记庞兴俊说,北东野村的乡村讲堂是2013年建起来的,用了爱心人的捐款,建在原来的村小学里。“北东野村有1100多口人,年轻人外出打工,上了岁数的守在家里,在山坡地上种些地瓜。”他说,“地里没那么多活干,老人们空闲多,没什么文化生活,就建起这个讲堂,请老师来讲讲课,领着老人们乐呵乐呵。”

讲堂建起来后,开始叫老年讲堂,后来留在村里的三四十岁的妇女也来听;天气好时,孩子们也喜欢跑来凑热闹,便改叫乡村讲堂。来讲课的主要是泗水县老年大学的老师,他们什么都讲,包括如何种好地瓜

庞兴俊说,从2022年年8月开始,东野村建起了幸福食堂,周六乡村讲堂下课后,8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去食堂吃饭,饭后一起走在街上散步消食,然后回家睡个午觉。

今年67岁的北东野村村民金凤菊是村里退休老党支部书记。她说,讲堂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北东野村的人来,后来周边6个村的老人们,也骑着电动车来。“少的时候四五十人,多的时候100多人,椅子不够了,坐凳子;凳子也没了,就站着。今天天冷,外村人没有来的。”

北东野村83岁的刘常娥近两年行动不便了,每周六还是坚持来讲堂。别人劝她腿脚不好就别来了,她说:“我到讲堂开课的时候就想来,坐在这里心情好。”

71岁的庞兴银也是北东野村人,只要地里没活,就一直来听课。“老人们除了能有个地方凑在一起说说话,还有两大好处:多年没听有人骂大街了;秋收时不用看坡了,地里活多活忙时,都敢把拖拉机扔在地里。”

北东野村59岁的庞兴民说,周边6个村,都相隔不远,山水相连、风俗相通,这些村的人来得次数多了,坐在同一个讲堂的相互都成了熟人。在农村,熟人就是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杜勇在北东野村的乡村学堂

今年60岁的李杜勇说,2014年他被泗水县老年大学选为志愿者,下乡为农民讲课。退休前,他用周末的时间进村;退休后自由了,哪个村叫就去哪个村,东野村来得最多。

李杜勇刚开始进村讲课时,讲的是《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讲得再浅显,听的人兴趣也不大,有的人听会儿就走了。后来,他就变讲书上的东西为讲故事,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与人为善、家人和睦、邻里相亲、辛勤劳作、刻苦读书等道理,都被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在课堂上讲出来。

近20分钟的课间休息后,李杜勇再次开始讲课。他先在黑板上写下“邻里”两个字,接着讲这两个字的来历:很早以前的时候,5家为一邻,25家为一里。然后,他讲了个以前发生的故事。曾经两个大户之家相邻而居,关系本来不错,后来却因为在建房时争一墙宽的地界发生了纠纷。其中一家有在京当大官的人,这个当大官的人得知此事后,写了一首诗给家里的人,其中有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家里人明白了诗里的意思:邻里搞好关系,比争一墙宽的地界重要多了。因此,家里人在建房时,直接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邻里看对方让了三尺,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让出三尺。因此,两家之间,多出了6尺宽的一个街巷,供人往来。

李杜勇讲完这个故事后说,在农村,种地有地邻,建房有房邻,这些年为一道地瓜垄宽的耕地、一道墙宽的建房用地,发生了不少纠纷。这些纠纷不但让邻居变成了仇人,还影响了村庄的和谐。他最后用一句老话总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东野村的乡村讲堂。

讲课结束,在李杜勇的领唱下,教室里坐着的、站着的四五十个老人一起唱起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近年来,泗水县已经有202个村请人进村讲课。这些村中,有的定期办讲堂,有的只在农闲时请人来讲课;有的有固定的教室,有的就在村会议室或村大院里办讲堂,甚至有些课堂直接就设在街巷、田间。所讲内容,从政治到法律,从移风易俗到家风村风,从卫生保健到科学种田,可以说无所不包。以泗水老年大学为主的讲课团队,由40多位志愿者组成,常年进村讲课,他们成为农民眼里的老师。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包庆淼 刘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