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_INTERVIEWER_李杰 李叶
ⓒ图_Photo_INCOLOR DESIGN

受访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巴黎奥运会 张栋良为中国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头盔及个人计时赛车

张栋良,广州应凯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业设计师,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擅长文化结合竞技体育进行创作,其带领的INCOLOR团队连续承担三届奥运会头盔设计,并助力运动员取得两届奥运冠军,相关头盔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秉承尊重、兼容、平衡、创新的设计理念,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张栋良专注于产品设计、品牌形象塑造及工艺工程实施,对空气动力学、人体工学、材料力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2013年和志同道合的车友共同创立了INCOLOR工作室,围绕用户需求,他持续推动创新,凭借卓越的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推出超越行业标准的自行车产品,如高性能气动公路车INTROPY(翎骐)、高端配件SKYPIVOT(天枢)、ZONEY(众熠)、AEROWAV(翎风)等。此外,他还创立了设计服务品牌INCOLOR DESIGN,持续为业界提供高质量的设计解决方案。

观点提纯

“我坚信,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应该源于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卓越的用户体验、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数据积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专利技术的保护。所以,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加快创新研发的速度。”

《设计》:INCOLOR工作室之前主要从事自行车的涂装和改装,自行车整车设计是从何时开始的?工作室未来发展的愿景是怎样的?

张栋良:INCOLOR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主要做涂装定制及改装。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自行车队佩戴着我们设计制作的脸谱头盔勇夺金牌,这是我国自行车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同年,我们成立广州应凯路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把业务延伸至涂装设计、车架,以及整车设计。直到2019年,我们推出了应凯路自有品牌的自行车硬件。“翎骐INTROPY SPEEDSTER”气动公路自行车立项于2023年,经过一年时间的研发,2024年5月投放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张栋良为中国自行车队设计花木兰、穆桂英 “脸谱”头盔,助力运动员夺得首面自行车项目奥运金牌

其实在“翎骐”上市之前, 我们已经给各大品牌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产品。今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队用的那款个人计时赛的车辆就是我们参与联合开发的,让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这个项目就有很好的表现。那辆车拥有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在中国自行车展上获得了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INCOLOR设计的计时赛车成功登上巴黎奥运会

此番应凯路全力以赴打造一款自有品牌专业气动公路车就是想为自己的设计实力发声。应凯路的初创团队成员都是大学时代广州大学城的自行车骑行队友,各自有擅长的专业,有学设计的,学力学的,还有学法律的。各专业的精英因为热爱走到一起创业,能够以自己的爱好为出发点各展所长,向着应凯路科技未来的愿景——打造全球最快的竞赛自行车进发,对我们来说是很幸福的。我们将结合设计、研发的优势,借助中国强大的产业优势,全力以赴发展成为世界知名自行车品牌。应凯路将坚守这个愿景,一步一步将其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NTROPY翎骐气动公路车,要打造最快的竞赛自行车

《设计》:“翎骐 SPEEDSTER”气动公路自行车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张栋良:自行车运动的主流是公路自行车,我们想打造一辆由中国设计、制造的公路自行车,去征战全球。“翎骐”的设计灵感(基因)来源于应凯路的团魂,我们都是业余自行车运动员,想设计一辆为竞赛而生的自行车,同时我们拥有优秀的设计专业背景,研发优势明显。中国有强大的自行车产业链,全球80%的自行车都是中国造,但核心部件——变速系统的技术长期被日美垄断,我们想打造一个自己的自行车生态系统来突破这种现状,但这需要一些时间,我们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中国自行车厂牌加入进来一起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里约奥运会“脸谱”头盔定妆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东京奥运会所有运动员头盔人物合照

《设计》:在“翎骐 SPEEDSTER”气动公路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创新点有哪些?采用了哪些创新技术或材料?这些创新是如何实现的?

张栋良:任何品牌发展壮大都需要沉淀,我们作为一个新秀品牌,市场接受度尚需提高,所以我们在很努力地把我们的好产品推广出去。最重要的推广渠道就是赛场,通过赞助参赛车队,让更多专业人士认识我们的产品。自5月份投放市场以来,已经在赛场上测试过“翎骐”的专业运动员给了很多积极的反馈,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我们的信心还来自各领域团队成员强大的专业能力。早在2020年我们就曾和广州一家科技公司合作,为阿联酋车队设计、制造专业竞赛自行车。历时半年用增材制造钛合金3D打印技术制造了4款赛车,充分体现了应凯路强大的产品设计和落地能力,以及中国强大的自行车产业优势。

虽然现在外界对我和应凯路的了解多数还停留在涂装定制、设计,以及奥运会头盔设计,其实我们这些年一直服务于国内国外很多品牌,包括很多核心产品的创新设计,影响着整个行业,却鲜为人知。其实,涂装只是我们的起点,技术才是我们在业内的制高点,所以我们决心打造一款自有品牌的车来证明我们的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打造“全球最快竞赛自行车”绝不是大话,假以时日,我们有信心去跟国际一线品牌较量。

应凯路建有空气动力学的数据库,通过电脑对风阻进行精确模拟,精确到每个部件所占用的风阻,以数据驱动设计。具体到最关键的技术创新点有3个:(1)空气动力学。我们在设计这款车之前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通过高精度的LES大涡模拟进行CFD计算。前前后后数据分析就花了3个月,做了很多结构、造型的优化。到英国银石风洞实验室做实体风洞测试,做了很多对比测试,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2)材料应用。要实现高刚性、轻量化,必须在材料上突破,我们用80T沥青基材料来实现。首先我们的工程师团队有着大量的工艺制造经验,也会不断地尝试新型材料,只是一些行业未使用的材料,大家比较陌生,存在比较大的试错风险。刚开始报废率很高,将近40%,后来不断优化,经过14次铺层优化,上百次疲劳测试、刚性测试,才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720g重量,踩踏刚性180Nm以上。(3)造型设计,美学上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银石风洞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对比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银石风洞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对比测试实拍

要打造一辆更快的公路车,必须从气动性、重量、刚性、美学来实现设计的最优解。车身上有很多原创设计。虽然叠加了众多创新设计、技术和材料,得益于中国强大的自行车产业链,应凯路产品的价格在业内仍有较高的“心价比”,大约在国际大牌价格的腰部,符合自行车在体育领域“奢侈运动”的定位。当然,在国产品牌中我们处于中上价位,让消费者接受一个新高端品牌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为此还格外做了一些增值服务,推广方式走的是硬核技术科普风。一群工程师,只能做我们擅长的事:用技术推动行业发展。

《设计》:设计气动公路自行车时,秉持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平衡美学、性能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

张栋良:我们团队内部在设计这款车时有一个明确优先级排序,首先是性能,要更快;第二个是美观;第三是实用。这款车因为是为竞赛而生,为更快而造,所以整体骑行感受会让人感觉很硬朗。我们的设计对车身各个功能部位做了针对性设计,该硬的地方,像五通就很硬,保障骑手在竞技过程中有效做功;该软的地方,像坐垫部分,就做了合理填充,以保证长时间骑行的舒适性。如此便平衡了刚性、操控性与舒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14次碳纤维铺层迭代,上百次测试,打造出轻量化、高强度的车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自行车领域设计的进步,也辐射到了其他领域,推动了文化发展,在发展道路上还有哪些挑战?

张栋良: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全球80%以上的自行车由中国制造,但是反映自行车最高设计水平的变速系统长期被外国品牌垄断,核心难题是专利壁垒太多。

在技术层面,我们信心满满、认认真真地在把事做好,但现实中让大家接受这种有设计理念、有技术创新的新鲜事物其实很有难度。当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研发一个产品,又花了很大力气去打比赛,帮助运动员拿到好的成绩,结果很快就被抄袭,抄袭的产品还更便宜,这种境遇才是我们要接受的最大挑战。回归到团队内部,困难是当你花了很多精力去做成一件事,却无法获得支撑理想实现甚至生活需求的收益,大家的心态要如何保持坚定。好在我们团队组建以来理念很一致,能力很互补,这是应凯路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最大的财富。

应凯路长期在自行车行业做设计服务,但也很难全力以赴,体现价值,主要还是行业相对封闭,大家对设计服务的接受度不够,很难通过单一的设计服务发展壮大,所以我们要打造自己的产品生态系统,通过完整的产品布局,在各项技术上寻求突破口。我们全力打造的“翎骐”公路自行车,体现着应凯路打破国内局限、迈向国际舞台的决心。而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应凯路设计制作的头盔曾助力中国自行车队勇夺两届奥运冠军,体现文化自信,也带起了骑行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INCOLOR在公司内部开了第一场产品发布会

《设计》:当前气动公路自行车设计行业的主要趋势是什么?将如何影响自行车设计和制造行业?

张栋良:运动自行车最主要的群体是公路自行车,而最能体现公路自行车设计水平的是气动公路车,所以应凯路的首款产品就是气动公路车。

公路自行车为了实现速度更快,在赛场上面拿到好成绩,最重要的技术需求就是克服空气阻力。所以,克服空气阻力,实现空气动力学的最大化,是竞赛公路车的主流设计永恒不变的趋势。

应凯路设计这款车的目的就是体现我们的设计能力,证明中国也有好的设计,再结合强大的产业优势,打造有竞争力的运动自行车,引导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发展。从自主研发设计开始,依托数据驱动的迭代优化策略,结合第一性生产原理,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浪费,并提高产品价值。

目前国内自行车产业掌握空气动力学技术的设计团队并不多,而我们团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很多大型厂牌在这方面也要靠我们团队的技术输出。此外,高校中有很多学者理论卓越但没有实际项目可以让其技术研究落地,如此在业界便很难形成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如果真想影响设计,首先要具备用数据驱动设计的想法和能力,在设计造型之前已经掌握大量数据分析结果,就会很清楚造型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发挥空气动力学的优势。

中国的制造业很强大,我们也是借助这种产业优势才能实现大胆的甚至天马行空的想法。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制造业强大也意味着竞争很激烈,工厂挣钱并不容易。我们通过强大的设计能力,打造出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就可以提升优秀产品的价值,市场的认可就能给生产者相对理想的利润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有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的团队多做一些技术创新,既可以体现个人价值,又可以为制造业创造价值,可以说,我们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

我个人很希望将来业内不光着眼于用低价“卷死”对手,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是更多靠创新打造市场认可的产品。所幸应凯路的产品已经初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我们不必打价格战,甚至还引导着供应商、合作伙伴一起进步,形成用效益支撑更多创新的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NTROPY SPEEDSTER首次使用80T碳纤维沥青基,实现轻量化、高刚性,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设计》:未来您希望在自行车设计领域实现哪些目标或成就?

张栋良:目标就是要打造最快的自行车,也希望我们的设计不仅在视觉方面得到认可,也要在产品设计上体现价值。希望以后应凯路设计、制造的自行车,助力中国运动员勇夺奥运冠军,并登上环法赛场。

竞赛自行车有很多尖端科技应用于不同的比赛项目,其中最前沿的都在场地自行车,设计很开放,设计者都会尽可能地把空气动力学、人体工学、材料等科技水平发挥到极致。当今的比赛已经不完全是靠运动员拼个人能力,更考验着团队的配合、器材的研发,更讲究科学性。所以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应凯路的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可以加持运动员顽强刻苦的拼搏精神和竞技水平,为他们保驾护航,在奥运会赛场上夺回这枚金牌。愿望可以用感性的话来表达,但现实也很骨感,我们首先要努力用优秀的产品挣到钱,做出更多技术创新的产品设计,才有机会去为国家队奉献我们的设计,来支撑起这个愿景。

3届奥运会上两次助力中国自行车队勇夺奥运金牌见证了应凯路的发展史。我们设计的奥运战车成功登上了今年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把中国文化与体育竞技相结合,让更多人关注自行车运动,参与自行车运动。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设计更多优秀产品,在各大赛场上征战,也希望国际市场通过我们的产品了解中国有好的设计,好的产品。

我自己最大的成就感并不来源于短期收益,而是证明我做的事情是对的。我们的团队也都憋着那股劲儿,想要证明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对的。这种倔强让我们在行业内几乎像个“笑话”,经常被说不务正业,总做一些短期看毫无结果、不赚钱的事情。但是,他们看不到又不是我们看不到,我们就是要一步一步做出来,挣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如今“翎骐”作为唯一的自行车产品获得“越来越好”设计大奖,就在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对的。我们就是要造一辆最快的自行车,让业界认可好设计的价值。

当初我们团队还曾经为是继续做设计服务还是开创自己的品牌纠结过,但其实自从“翎骐”上市之后,来找我们做设计服务的品牌更多了。两年前有人建议我去参评广东省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的时候我还没什么底气,觉得自己“穷”得只剩故事了。如今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必须为它发声,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优秀,给它挣到应有的“名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INCOLOR在公司内部开了第一场产品发布会

《设计》:您希望在未来继续为中国自行车运动文化做出哪些贡献?

张栋良:相比其他行业,自行车行业的体量规模其实挺小的,若没有政策扶持和资本关注,想要打破外国品牌的垄断地位很难,现在都是靠企业在尝试突围。要从一个自行车体量大国过渡到自行车运动大国还需要时间,希望未来更多推广绿色交通,社会资源配套向自行车有所倾斜,给骑行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和便利条件。

自行车使用到很多先进材料、先进技术,其包容性很高,如果新材料或技术应用能够在自行车上成就成功案例或者得到推广,它就会辐射到其他领域,引领行业变革。例如碳纤维材料,在自行车行业普及之后,技术不断成熟,其轻量化、高强度的优点开始被应用于其他制造领域。

我们的创业思维在当下环境中做创新还挺有难度的。曾经我专注于在自行车行业做设计,但是发现业内为知识付费的意识比较淡漠,我便开始做产品,又发现产品很容易就被模仿,但是我依然坚信,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应该源于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卓越的用户体验、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数据积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专利技术的保护。所以,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加快创新研发的速度。但我们乐在挑战,享受一步步进取的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