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穿越千年的对话仍将持续,如此佳作更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是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艺术家们心中的回响,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10月1日,舞蹈诗剧电影《只此青绿》全国公映, 2024年中国电影的“国庆档”因为它的出现而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发布的数据, 截至10月17日,电影《只此青绿》共获得票房4376万元,观影人次达12725人次。虽然影片有一定的观影门槛,不属于老少咸宜的“爆款”,但其艺术特质亦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风独特,自成高格,必将后世流芳。

“青绿”千载 :舞绘江山,光影流转

电影《只此青绿》源于同名舞蹈诗剧,其创作灵感来自国宝名画 《千里江山图》的再度出世。几年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引发观展热潮,主创团队以此为契机,创作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该作品于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随后在全国70余座城市进行巡演,人气、口碑双丰收,引发一股“青绿热”。

2022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年轻舞者们用“青绿腰”等高难而独特的舞蹈动作诠释了传奇画作的气势、神韵,其优雅大气、意境深远的表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结合,让“青绿腰”霸榜热搜。《只此青绿》成功“破圈”。

电影《只此青绿》主要讲述了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一位潜心钻研的现代文物研究员跨越900余年时空,走进了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的世界。影片中,观众跟 随研究员的视角,进入普通劳动者的世界,看到了大家持守匠心、艰辛创造,共助希孟一臂之力的景象:织绢人用心血织就画卷所用的绢;制笔人把匠心凝聚在笔尖之上;磨石人跋山涉水寻川访石,找到了珍贵的青绿颜料;制墨人在制墨坊内挥汗如雨,成就独特墨色……原本隐入历史尘埃之中的角色被一一具象化,重新变得生动鲜活,他们和王希孟一起为后世贡献了这一伟大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只此青绿》在国庆档影片中掀起一股“青”流。

历史上的王希孟是个谜一样的人物,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极少,他的生平事迹主要来自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以及一些传说。18岁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就了《千里江山图》并将其献给宋徽宗,宋徽宗非常满意,把这幅画赏赐给了宠臣蔡京。而后不久,王希孟便不幸辞世。至于死因,一说是才气耗尽力竭而死,一说是因揭露真相被冤枉赐死。

艺术上,王希孟打破了青绿山水画的技法陈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于传统画法中融入文人写意之风,对后世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千里江山图》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大篇幅的青绿山水卷轴画,也是中国北宋末期山水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从一部传世画作,到一支写意舞蹈,再到一部光影变幻的电影,《只此青绿》用当代艺术的方式问道传统艺术,在多维时空之中自由穿梭,运用蒙太奇组接、动画、特技特效等电影手法,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营造出意境丰盈的视听体验,与《千里江山图》时空互动、遥相呼应。

并非“只此”:青春叙事,匠心燃情

从画作到舞蹈,再到电影,《只此青绿》融汇三种艺术样式,各自出色而又一脉相承。

画作之中,青山冉冉,碧水澄艳,寺观村舍,历历具备,千里江山,雄壮瑰丽,青绿山水技法至此已是巅峰,珍视大好河山的一腔赤子之情内敛深沉。

舞者以身入画,用动作表达山水之美,舞蹈调性谦逊质朴,舞蹈动作新意迭出,模仿山峦飞瀑,身姿刚柔兼济。女舞者的服装和舞姿淡雅,男舞者的舞姿沉稳,群舞则追求对宋代生活的艺术化还原。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 “青绿腰”,其实际名称为“险峰”,意在描摹山峰险要陡峭处,舞者们以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模拟山峦,体现出大气磅礴之感,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的岁月。

在舞蹈里,“青绿”的部分造型和动作表达出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舞者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衣裙颜色上为石绿,下为石青……舞蹈通过舞者柔美的身姿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画中的意境转化为动态的诗篇,让观众在舞者的每一个旋转和跳跃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

作为一种更现代的艺术形式,电影则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将画作和舞蹈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层峦叠嶂,烟云流转,以写意的手法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创造出一场视听盛宴。

《只此青绿》不仅仅是艺术的融合,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看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借鉴,也感受到了创作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在这个以“文艺复兴”为底色的多元化时代,它的出现无疑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因为舞蹈而红的“只此青绿”作为一种文艺现象也被写入了白皮书:从热衷 “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问道传统、融汇古今是为“守正”,摄人心魄、形成追捧实因“创新”。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相信穿越千年的对话仍将持续, 如此佳作更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是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艺术家们心中的回响,余音绕梁,绵延不绝……P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2024年12月号)

↓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编校:范晓华,审读:郭丽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