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江苏是文学大省,也是文学批评重镇。近日,江苏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在南京举行,老中青三代批评家就如何做好新时代文学批评进行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和作协融合发展

在座谈会上,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郑焱回顾了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江苏文学评论界所做的努力,包括成功举办了扬子江论坛,发布了煌煌70卷的《江苏新文学史》,完成了很多重要奖项的评定,举办了多场次文学活动,“这都有赖于评论家、批评家的大力支持”。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较早以文学批评家身份介入文坛,他对江苏文学批评了如指掌:“在江苏,高校批评占据九成‘江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放在全国都是重要阵地……他们的观点具有风向标意义,推动江苏成为全国的批评重镇。”

良好的文学批评传统,得益于江苏很早就重视文学批评。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介绍说:“这种大学和作协的融合式的发展,在国内几乎是没有的。”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则在座谈会上讲述了扬子江网络文学中心在整个网文评论界的力量,“我们给各个平台的商业榜单,而不是现实题材做测评,他们的高层会来询问我们发展策略,我们的建议和测评会进入高层会议的发展战略,并影响他们的营收,这一点我自己特别自豪。”

批评家要敢于亮剑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批评家?”在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抛出这个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表示:“我们过去一直以为批评家面对的主要是文本,我们只要把文本解读到位就行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批评家不仅要面对文本,批评家还要面对生活、时代。我们如果只面对文本,你对文本的解读不会到位的。”

王尧认为,今天的很多批评,就是写一个作品论,基本上不涉及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周边问题的思考。“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写出有分量的东西。”苏州大学教授季进也认为,负责任的批评要有自己的立场,有价值的判断,有审美的标准,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很多当代批评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往往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这就使得很多当代文学批评很快被历史遗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认为,作为批评家要敢于亮剑,要鲜明作出自己的判断。批评有责任来立足文本,来深入文本,来发现审美意义和价值,来引导普通的读者。唯有如此,才有重建文学批评有效性的可能。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黄德志前段时间参与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个项目《新时代文艺批评论丛》。他写了一万多字的研究综述,是对新时代文艺批评中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反思。他看到当下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在林林总总的期刊上,对当红作家五花八门的神吹穿上了学术的外衣,厚颜无耻的肉麻吹捧成为当下文学批评家家常便饭。”“文艺批评界,特别是新诗批评界,依然存在过度表扬或者庸俗吹捧的现象。”

文学批评要打破“唯流量论”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杏培所说,当下文学批评有着过强的专业主义倾向,这种过强专业主义倾向削弱了文学批评的公共性和社会功能。

南师大教授刘志权认为,要提升专业批评的公信力、影响力,必须融合圈内、圈外两副眼光,不能自说自话、圈地自萌。泰州市文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周卫彬则认为,当我们批评大众审美的时候,也要扪心自问,大众的一定不如专业的吗?“我们要寻找专业批评和新媒体的结合点,争取更多的文学批评阵地。”

“文学批评也需要有一种对技术和媒介的反思。”何平认为,专业批评的使命之一正在于打破“唯流量论”,通过自身的观点输出,构建良性的审美文化生态,让“批评”真正成为一种行动、一个动词。

汪政提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有时候批评家老是盯着伟大的作家,对我们当地的作家不进行批评,但假如进行批评的话,高校批评家写的文章C刊又发不了,他们的学术压力又很大。我们作协的人没有这条要求,而且这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所以他建议,将在地批评家的培养可以列入到作协的工作当中去。他提出,“江苏文学院和南京大学来年搞一个文学评论培训班”,培养各地有志于文学批评的青年。这一建议得到座谈会主持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的赞同,他认为,“特别可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图片来源:省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