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子轩,1974年生于陕西宝鸡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2年12月入伍,被分配到兰州军区装甲兵某部。
那时的我,瘦瘦高高,看起来毫不起眼,是全连公认的"歪瓜裂枣"。
我们连长姓马,战士们私下都叫他"马老虎"。副连长张永杰是位老军人,从基层一步步提干上来的。
而我们班长王德武,是个只比我大四岁的河南小伙子,1989年入伍,因表现优秀被提拔为班长。
新兵训练期间,我的表现可以说是糟糕透顶。体能训练时总是跟不上队伍,装甲车驾驶技术考核更是屡次不及格。三个月下来,我成了连队里出了名的"老大难"。
1993年3月,新兵下连那天,我正做好了被分配到最苦最累的岗位的准备。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王班长却把我调去管理装备器材库。
"让这个毛手毛脚的家伙管仓库?"质疑声四起。确实,装备库存放着价值数百万的精密器材,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自己也没想明白,为什么王班长会选中我。
接手仓库的第一个月,我就闯了大祸。一台价值两万多的瞄准镜组件登记错误,导致季度清点时账实不符。连长大发雷霆,要给我记过处分。
危急时刻,王班长挺身而出:"这事我负责,给子轩一个月,让他找出问题。"
那一个月,我天天工作到深夜。王班长也经常来帮我,教我如何建立科学的管理台账,如何做好设备保养记录。他说:"我选你,是因为我发现你虽然动作笨拙,但做事认真。记得你擦装甲车时,总是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检查。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仅找出了账目差错,还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手册。期间,我发现很多器材的保养周期可以优化,由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1994年春,上级来队里突击检查。我的仓库管理制度得到高度评价,被推广到整个军区。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王班长早就看出我适合做精细化工作,他是在用他的方式培养我。
1994年夏天,连队参加军区装甲部队比武。由于我对装备性能了如指掌,被抽调到参赛队伍。在为期一个月的训练中,我负责车辆装备保障。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检查装备,一直忙到深夜。
比武当天,我们连的装甲车状态最佳,创下了连续机动200公里零故障的成绩。这次比武,连队获得了团体第一,我也立了个三等功。
1995年初,我被评为优秀士兵。王班长找到我说:"装备库是连队的心脏,你守护着这颗心脏,功劳不比冲锋陷阵的差。"
1995年底,我光荣入党。1996年3月,在王班长退伍前,我接过了班长的接力棒。临走前,他给了我一个日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我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最后一页写着:"管理装备是技术活,管理士兵是育人活。希望你记住,每个兵都是块璞玉,关键要因材施教,找对打磨的方法。"
2023年的今天,我早已转业到地方。但每次路过军营,看到威武的装甲车,就会想起那段在装备库度过的难忘岁月。也正是那段经历,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不要轻易给别人下定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王班长的日记本,我一直珍藏着。翻开泛黄的纸页,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装备库,回到了那个被改变命运的起点。正如老班长说的:"没有不合格的兵,只是没遇到好的伯乐。"
这就是我的军营故事,一个从差兵到班长的蜕变,一段平凡却难忘的成长历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