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房价,呈现普跌之势。根据易居监控22个重点城市数据显示,二手房成交套数从同比增速处于快速下降通道中,从2月份正的111%,降到6月份的-1%。量的快速下降也开始作用到房价。中指院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同比下降0.25%,看似幅度不大,主要是因为是样本大,如果就个体来看,其感受更为明显,降幅5%,甚至10%都有可能。面对房价下降趋势,4大难题无法避免,但提前知晓这3件事或可减少损失。
第一个难题,家庭财富缩水。
受有房才有家的传统观念影响,我们96%的家庭都有住房,而且很多家庭还有二套、三套。可以说,房产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占据着财富主要部分,相关数据显示是占比超过70%。一旦房价下跌,他们的财富就会减少,100万的房子,降10%就是10万,很多家庭一年存款都没这么多,用老百姓的话说,一年又白忙活了。即便你的房子没有卖,但一旦小区有那么一两套房子下降,意味着整个小区房源的价值都下降了,比如原来一套200万,现在降到180万成交,那么,整个小区同户型、面积、楼层家庭的财富就都缩水了20万。
第二个难题,房屋质量下降。
不少人觉得,这些年房子的质量远不如以前。其实,这不是幻觉,而是事实,主要原因就是前面地价被炒得老高,但随着楼市降温,去化本身就不好,加上房价下行,问题就来了。开发商为了赚钱,或者少亏点,就会在材料、工序上缩减,能省则省,降标减配、改设计图纸是他们的惯用手法,跟他们的宣传、合同上比,相差甚远。用一些开发商的口头禅说,能交都不错了,还指望有多好。如此,怎么可能把房子建好呢?
第三个难题,更加不想买房。
央行发布的最新信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房贷与前两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0.1万亿和1.97万亿。房价下降了,购房成本减低,不应该是买房的时机吗?为什么实际则是相反的情况,8000的时候抢着买,5000的时候却少有人问津,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祟。环京市场就有一个案例很形象,有外地投资者去售楼处看房时发现,很多人都在热议未来的前景,已经2万多的楼盘,有人看好3年后到4万、5万,而现在降到1万左右却没人关注了。很现实的情况是,市场越冷,他们越担心房价还会继续下跌,观望或者放弃买房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第四个难题,城市建设减速或者压缩。
土地出让收入,是大多数城市建设的重要来源。但商品房市场下行以后,开发商拿地热情下降,很多地块找不到买家,那么,原本计划好的城建、配套建设就面临建设压力。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口径的土地财政依存度超过35%,如果算上税收和隐性收入,更是超过40%。从统计的各省市情况看,土地收入占财政的比重最低为25%,最高超过了60%,但这两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一再下滑,今年上半年还不足2021年同期的一半。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很多城市的地铁线路被砍掉,新城、新区建设骤停,一些区域的公共配套建设,如医院、学校、社区、交通网络等建设也按下了暂停键。
房价下降带来的问题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以上4大难题,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把规避一些损失,或者说可以把损失降到较低的地步。
一方面,不要轻易卖房。
很多人感觉很奇怪,市场都不行了,干嘛不及时卖掉呢?万一后面再跌咋办?对此问题,我们要知道,房子可不比其他商品,当市场处于下行期时,想变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非你大幅降价,这样即便有人买了,但损失惨重,接下来可能还有下降,但也未必有你主动的降幅。比较靠谱的态度是,等待市场回暖后再说。这个时候还可以做两件事减少损失,一是尽量凑钱把这两年的高利率房贷还一部分,或者房贷置换一下,以减少利息压力,二是把房子出租出去,减少月供压力。
另一方面,尽量不要买期房,实在要买就买实力品牌楼盘或者现房。
虽然国家大力度支持保交楼,但每个项目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项目债务环环相扣,抵押了一层又一层,想解开项目恢复正常谈何容易?君不见住建部近期已经提出现房销售试点了嘛,说明啥问题?烂尾楼兜底太难了。所以,我们买房能买现房最好,所见即所得,可以看到房屋质量和周边配套如何,价格高了你不会买,质量和配套不行也不会买。此外,如果没有现房可买,还可选择负债比例较低的实力品牌房企房子,它们烂尾的可能性较小。
再一方面,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断供。
买房,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就是房价下降、收入还不上月供。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假如房产价值不如房贷总额了,还不如把房子丢给银行,一了百了。事实却没那么简单,当月供不还以后,银行会多次催缴,然后把你起诉到法院,相关律师费、诉讼费、罚金等等,都需借款人承担,流程走完以后,你的房子就会被法院拍卖,当然,一般都是低于市场价的,所得款项用于还银行贷款,不足的,银行还会申请查没你的其他财产,直到还清所有房贷。
而且,一旦被纳入征信黑名单,5年内都无法继续申请贷款,而且出行乘坐交通工具、住宿宾馆等消费都受到种种限制,生活很是方便。所以,正确做法是,可向银行申请暂还本金、延长还款期等等,尽量扛过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