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2月29日下午,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位于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平原镇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卡特于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其任内中美正式建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特和山东邹平有着“不解之缘”。
邹平,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滨州市代管,地处山东省中部偏北,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小县。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美开放的“中国农村调查点”,成为美国学者了解中国的窗口。其间先后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来此进行学术研究,其中就有卡特及夫人一行,因之,邹平被很多美国学者称为“第二故乡”。
据邹平县委宣传部的资料,从1987年4月到1991年9月的5年间,美国学者先后有87人次在邹平县进行跟踪式考察研究,接触各级各类调查对象17500多人次。调查工作涉及范围之广,调查人数之多,延续时间之长,考察工作之细,前所未有。
卡特在邹平
时间回溯到1997年7月25日到28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的陪同下,卡特及夫人等一行专程到访邹平。
其间,卡特一行先后参观了县城居民区,农村、学校、社会福利机构、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农村医疗机构以及农贸市场等,还与部分农村干部以及县、乡镇负责人座谈交流,了解邹平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水利灌溉、农村基层政权选举、环境保护、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保障、妇女权益保护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
在邹平考察期间,卡特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生活的了解。1997年8月10日,回到美国不久的卡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文章,主张美中两国应保持良好关系。
据原邹平县外办副主任杨学平回忆,卡特在邹平期间,先后参观考察了西董镇北禾村、韩店镇西王村、邹平第一中学、邹平福利公司、邹平热电厂等地。其间,卡特一行多次在散步时和普通农民接触,甚至在马路边的小吃摊买了根油条边走边品尝。在邹平黛溪山庄吃早餐时,卡特夫妇坚持排队吃自助餐。
另据杨学平回忆,2008年7月1日,卡特特意撰写了祝贺信件,通过戴慕珍教授转交给邹平县外办。他特别提到1997年7月他与奥克森伯格访问邹平亲身体验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双方不断深化的友好关系”。他发现改革开放政策给生活在邹平的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其深受感动。
除了卡特,自1985年开始,美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保学者和农科学者等,共有500余人次到邹平进行考察,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
为更好接待美国学者和专家,1987年,邹平县政府出资9万元,冯家村出人力建了两座小楼。每个楼有5个房间、1个客厅和两个卫生间。据冯家村村民冯永波回忆,他当时为美国专家们提供帮助,负责饮食等。“为他们准备了西餐具,但人家不用,坚持用咱们的筷子。他们喜欢吃青菜,有时候就到村里的菜园子逛一下,说想吃这个,我们就做。”冯永波回忆说。
为何是邹平
美国专家为何如此青睐邹平?这一切要从1979年说起。
1979年,中美双方达成相关交流协议,美方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跟踪式、连续性、蹲点式调查。1984年10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奥克森伯格提议,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选择一个长期调查点。经我国多部门考察遴选,最后确定邹平以冯家村为基地的包括县城在内的9个村镇,作为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1985—1986年,美方分别派出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伯恩斯坦、著名汉学家艾恺等专家学者到邹平进行试考察。在获得试考察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下,美方从全国选拔确定了12位学者和4名留学生助手作为“山东省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成员,从1987年开始到邹平调查点进行考察研究。
美国学者每次从邹平回国后,都先后用听证会、发表文章和演讲等形式,介绍考察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学者5年间在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多篇,出版专著4部,发表演讲20多次。这些研究成果对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了解,逐渐改变美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产生了重要作用,对美国政府制定、调整对华政策也产生了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资料来源:新华社 大众日报等
(大众新闻编辑 武宗义 整理报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