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泥、拉坯、雕刻、阴干、烧制、打磨……从一抔土,到一件精美的黑陶艺术品,王月红与这项指尖上的技艺打交道30余年,青丝变白发,但她的这份热爱依旧如初。
“你看,这是花瓶、茶杯、香薰炉……”12月28日,在临渭区三张镇韩家村,秦源黑陶非遗传承人王月红一见记者就热情地介绍着一件件黑陶艺术作品。
1975年出生于富平县的王月红,初中毕业后一心想着先找个营生。她无意中听说临渭区的黑陶厂招人,“我家附近好多人都去了,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去了。”王月红说,1992年,初到黑陶厂,她看到泥土经过老师傅的巧手,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让她很是好奇,“我也想上手试试。”就这样,王月红与黑陶结下了不解之缘。
看着老师傅娴熟的手法,作为学徒的王月红,以为黑陶制作“并不难”,但亲身体验后才发现,黑陶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采土到醒泥,到拉坯、阴干、烧制、雕刻……前后需要2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老师傅做出的黑陶作品,件件都黑如漆、明如镜、薄如壳、硬如瓷……”王月红至今都为老师傅的工匠精神赞叹不已。
起初,王月红和大部分学徒一样,先是从学习一些简单的工序开始。她先从拍泥学习:拿一块和好的泥土,反复揉压,揉压均匀后,再进行拍泥,一次做成好些个泥块,定型后开始阴干、压光……“最难的就是要凭手感,准确掌握泥土的干湿程度、精准拿捏揉压时的力度,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前功尽弃。”王月红说道。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也为了得到师傅的认可,王月红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练习,以求达到最好。经过两年历练,1994年,王月红正式进入了秦源黑陶加工厂,并跟着秦源黑陶的创始人刘清源学习黑陶雕刻技术。也是在这儿,她认识了自己的另一半——韩海涛。
韩海涛正在制作黑陶工艺品 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
1973年出生的韩海涛,1993年从美术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秦源黑陶加工厂工作。
在随后的日子里,王月红和韩海涛一起探讨、研究黑陶的制作工艺、一起学习进步。“那时候没有电窑,都是土窑,温度全靠自己的经验摸索。”王月红说,虽然熬过无数个夜晚,颈椎疼得直不起,但俩人在相互搀扶中不断成长。
2003年,王月红夫妇创办了秦源陶艺有限公司,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黑陶,也让这些非遗项目得到传承。”之后,俩人不断外出学习、潜心研究,并慢慢研究出了影雕工艺,就是在纯黑的陶体上,通过疏密粗细、深浅虚实各异的点线面来呈现图像。现在,王月红夫妇的影雕工艺已能熟练雕刻出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
30多年来,王月红夫妇设计、制作了上万件黑陶作品。2012年,他们的作品还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2014年影雕黑陶作品“玄武”荣获全国金凤凰设计大奖赛金奖……现如今,韩海涛已是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月红也不甘落后,早已成为渭南黑陶代表人物、渭南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现代黑陶艺术代表人物、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为了让黑陶这个非遗项目走得更远,我们不但要继续全身心地制作黑陶工艺,还要把这门技艺传承给更多喜欢陶艺的年轻人,让大家一起守护传统文化,并将这项指尖上的技艺发扬光大。”王月红和韩海涛道出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来源丨渭南日报
记者丨 姜晓 杨欣
编辑丨任瑞
初审丨张伯阳
终审丨杨宇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