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议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推进、社会各界共识度不断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会议还提到,要围绕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全面设计一个科学教育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四川成都的华西中学,是此次会议的全国唯一中小学代表,该校党委书记文波出席会议并进行了交流发言。华西中学在科学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什么?本期《校长来了》,我们邀请到华西中学党委书记文波,请他来和我们聊一聊。
华西中学党委书记 文波
引导各科实验走出试卷、走出教室:
把校园变成实验室
走进华西中学的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大“鱼缸”,缸中有水草、土壤、小鱼和蜗牛,这其实是学校为学生们设立的大型生态缸“墨池二号”实验项目。“生态缸实验,就是指在隔绝的空间内,依据生态学原理,自己构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文波谈道,“这是高一生物教材中的一个实验,不是必做项目。但我们就非常重视,今年4月,我们就特意在校园里设置了这么一个生态缸,把一个普通课后实验,做成了一个大型的现场实验,供学生们观察。”
“墨池二号”的水草能产生多少氧气,这些氧气能维持多少小鱼和蜗牛的生存?华西中学的学生们每天开展实验记录,积累了大量数据,为学科学习提供了实证支撑。文书记表示,“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理念,引导各科实验走出试卷、走出教室,将实验进行扩展或者融入校园环境,校园就是实验室。”
学生通过校园的望远镜观测
在这个理念下,除了“墨池二号”,华西中学的各学科都积极行动了起来,在校园内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实验项目:校园内的树叶和花朵成为各类手工材料,学生还自制了酸碱指示剂;全校学生测量校园内榕树的高度和不规则池塘的面积,开展测量方案和精确度评奖,吸引了上百人参赛;有学生发现了一只自然死亡的小鸟,老师鼓励她制作成标本,被学校生物实验室收藏;校园里还架起望远镜,学生们第一次目睹了太阳黑子;还有学生利用瓷砖、可乐瓶等材料开发出几十种自制乐器,组建了自制乐器乐团,在校内外演出近十场……
“可以看到,我们在校园内的实验项目,原理都很简单,我们更看重的,一是要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二是要让他们学会在原始的生活中去体验和积累,以此培养科创思维。”文波谈道,至此,华西中学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实验对象,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华西校园内,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逐渐形成,“下一步,学校将开发更多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杠杆,撬动学生科学素养持续提升。”
文波和学生们在一起
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如何建立?
一所中学在新理念下的新思考
“教育要把学生带到他不知道要去但应该要去的地方。”这是文波从教多年来,一直坚守的教育思想,而他对科学教育的思考,也离不开这一核心,“不是说一定要带领学生发现新现象,创造了不起的新成果才是科学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去培养学生的科创思维。”在这种想法下,文波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精尖”,而是应该从基础抓起,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
“把校园变成实验室”的理念也由此在华西中学诞生。“实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抓手,是科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学校对实验重视不够,很多老师以视频展示代替现场实验,导致学生亲身体验少,实验操作能力低。”文波表示,差不多两年之前,学校就决心破解实验教学难题。
文书记介绍,“学校各学科开始了广泛的实验教学,我们投入大量经费为各个学科购买教具、药品、实验器材,配齐配足实验室和实验教师,从硬件上和服务上为实验教学提供充分的保障。我们还引导老师们将实验相关信息上传成都市成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便于学校对各个学科实验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我们还想到,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我们想到,提升实验素养不能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还应拓展至整个校园。”鉴此,为了让校园充满科技感、未来感,让学生沉浸式享受科学教育成果,华西中学提出了“72228”工程,精心打造7个果园、2个中心(创新中心和阅读中心)、2间特色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数字实验室)、 2个长廊(微科技长廊和科学文化长廊)、8大科技景观。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聚焦提升学生实验能力,华西中学在校园内重点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基于教材进行拓展探究,二是基于校园开展创新实验。一个个有趣的实验项目才呈现在校园之内。”文波谈到,当前,全国科学教育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校园就是实验室”理念的引领下,华西中学以实验为主要抓手推动科学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最朴素的教育感情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争取做更多的校园探索和实践,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