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025年1月1日,“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开展,大部分文献是首次公开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从文献典藏、文献研究、文献传播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精选500余件文献实物和60余幅图片,以时间为脉络,集中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10年来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研究和国际传播的主要成果,汇集了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收集的珍贵资料,包括档案、日记、书信、录音带、录像带等10余种文献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分为“历史记忆”“共同记忆”“世界记忆”三部分,历史记忆是共同记忆的基础,共同记忆是世界记忆的前提,“三个记忆”层层递进,汇聚成“永恒的记忆”这一主题。大部分文献是首次公开展出,例如今年新征集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幸存者、目睹者登记表》等。

展览第一部分是“历史记忆:来自海内外的文献典藏”,展示了300余件受害方、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档案文献,重点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日记、幸存者口述证言、日方加害者的自述和报道以及报刊史料,如1984年以来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日军上海派遣军木村松治郎等日军官兵日记、日本报刊对攻占南京的报道、不同版本的《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报道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欧美报刊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杨夏鸣表示:“许多文献令人印象深刻,如1938年田伯烈在掌握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后编写的《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中国的暴行》;1938年斯迈思深入南京及周边地区,用社会学的调查方式对日军造成的破坏进行调查,编写调查报告《南京地区战争灾祸:1937年12月—1938年3月城乡的调查》;1939年徐淑希编写的《南京安全区档案》在香港出版,内容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提交给日本大使馆的抗议信,信中反映了日军暴行的各种案例,并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作为检方的证据出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第二部分是“共同记忆:基于真相的文献研究”,陈列了中外学者撰写或编纂的170多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著作、普及读物、论文集、智库研究报告以及国家公祭主题出版物。重点展出张纯如著作的不同版本以及各类青少年读物,介绍了智库运用文献开展学术研讨和宣讲的情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张生认为,在此板块展出的南京大学日本史小组于1963年编著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著,开创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领域。

展览第三部分是“世界记忆:面向全球的文献传播”,展示史料和史论的外译与国际传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馆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马振犊表示:“展览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史料和著作外译外宣的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说:“历史的记忆深藏在文献里,传承在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走进展览现场,史料和文献不断‘诉说’,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时间停驻在历史发生的瞬间,观众感同身受,从鲜活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献中受教育、受启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