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和毛泽东接触过的人,无不为毛泽东身上那种个人魅力与杰出才干完美融合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吸引力所折服,不仅在党内如此,普通人民群众如此,即便是党外人士,甚至是外国人,也是如此。
1944年,毛泽东欢迎美军观察团访问延安
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看毛泽东
1936年7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他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毛泽东,毛泽东和他进行了近距离的深入长谈。不久后,斯诺在他的文章里详细记录下了他初见毛泽东时的印象。
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以及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他的笑是一种孩子般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自己目标的信念。
毛泽东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会把这种简朴误读为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这种结合在他身上毫不冲突,反而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
毛泽东留给斯诺的第一次印象就是“天生精明”,斯诺坚信这点印象是不会错的。毛泽东也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远超常人,有着不同寻常的专心致志的能力。
毛泽东的个人习惯和外表看上去显得落拓不羁,但他在工作方面却是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的精力过人,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事。
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什么两样,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服,其中包括两套布制服。斯诺第二次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在延安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尽管南京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这让斯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毛泽东没有任何自大狂的影子,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让人感到他身上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强大魄力,斯诺没见过毛泽东生过气,但斯诺听人说,毛泽东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据说他发脾气的时候,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令人无法招架的。
斯诺和毛泽东
2、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看毛泽东
梁漱溟和毛泽东可以算是很有缘分的人,两人都生于1893年,梁漱溟比毛泽东大70天。年轻时梁漱溟是大学教授,毛泽东是北上求师问道的小职员;后来,梁漱溟是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座上宾,毛泽东则是被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追着围剿、偏安一隅的“共党匪首”。
梁漱溟和毛泽东的交往其实很早就开始了。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的聘请,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与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成为同事,两人不久成为忘年交。杨昌济是长者,梁漱溟经常主动去杨昌济家中拜访。为梁漱溟开门的,经常是一位说着一口湖南话的高个子青年,两人相视点头问候,但并没有互相通报姓名。这位高个子青年就是毛泽东。
1938年,梁漱溟作为国民参政员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见面的时候,毛泽东第一句话就说,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了,您还记不记得?民国七年(1918年)在北京大学,那时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您常来杨昌济先生家,总是我开的门,后来杨先生病故,我也成了杨家的女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梁漱溟在山东已经进行了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八一三”抗战失利后,他的情绪极为悲观、低落。此次,他怀着对蒋介石政府抗战的极度失望、对抗战前途的极度忧虑甚至是悲观的心情,特意从武汉北上延安向毛泽东讨教解决时局的难题。
此次梁漱溟只身访问延安,就抗战前途和阶级斗争等问题同毛泽东先后深入交谈了8次之多,每次谈话时间都在2个小时以上,最长时甚至是通宵达旦。直到半个世纪后,梁漱溟仍能清楚回忆起当初同毛泽东谈话的情景。
梁漱溟说:毛泽东的话头头是道,入情入理,让我非常佩服。甚至可以说,几年以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一个人对我作过这样使他信服的谈话,我也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章。蒋介石的讲话、文告,我听过、看过多次,和蒋介石也交谈过多次,却从来没有像这次和毛泽东谈话那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后来的谈话涉及阶级斗争等问题,梁漱溟和毛泽东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毛泽东并没有把他的意见强加于梁漱溟。梁漱溟说,让我终身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梁漱溟
3、美国《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看毛泽东
1944年6月6日,以英、美、法、加、波、荷等国组成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三天后的6月9日,国民党当局迫于国内外各方的压力,第一次允许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往延安采访。《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等一行外国记者,还有国民党统治区各大报的一些记者及国民党官员组成的21人参观团抵达延安。
6月12日,毛泽东会见了记者参观团。记者团的成员大多是第一次来延安,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们在同毛泽东谈话时提出了许多问题,毛泽东都一一耐心作了解答。这些中外记者都想不到毛泽东会这么快就接见他们,并且详尽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回到住处,大家都感到特别兴奋。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当时就在笔记里详细记录下了个人的感觉和体会:我感觉,在延安,毛泽东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包括我们在内的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人引他站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干脆站到别人身后去了。
毛泽东在延安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他的从容不迫和安然自得。在和国民党多方面的关系中,毛泽东是主要决策人,他既要躲开对手的攻击以避免发生内战,又要推动对手更有力地去打击日军。他忙于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内、国际政策,从事理论写作和解决党内争论的问题。
我们这些外国记者先前到过重庆,我们不由得把毛泽东和重庆的蒋介石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他们二人在举止方面有强烈的反差:蒋介石刻板,拘谨,神经质,语言单调,似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蒋介石经常没必要地过问过多的繁琐事务,事后又批评他的指挥官做的大小每一件事。
而毛泽东则刚好相反,他极擅长于委任他人负责某件事,以便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分析一个更大的远景;他也擅长于树立榜样,总结经验。由于交通阻断和困难,毛泽东不可能随时对各个抗日根据地作出军事和政治上的具体指示,这就要求各根据地了解并遵循毛泽东定下的总体的路线方针,由他们自己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
同年7月到延安访问的美军观察组组长戴维.包瑞德上校,在回忆录中也记录了毛泽东讲演时的情形:毛泽东总是神态自如,当他清楚地、有效地提出观点时,他并不咆哮如雷,也没有看天空、敲桌子等不自然的表情。他引用的辛辣幽默的民间谚语,不时引起听众一阵阵大笑。如果有过一个演讲家通过手势吸引他的听众,那么这个人正是毛泽东!
1944年,毛泽东(前排左4)等会见记者参观团一行,爱泼斯坦(前排右4)
毛泽东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身上那种个人魅力与杰出才干完美融合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吸引力所折服,也正是凭着这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吸引力,征服了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甚至包括他的敌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