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

诗化意象与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我在讨论戏剧创作的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叫“诗化意象”,创作题材无论是外国经典、历史故事还是现实生活,均是如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诗化意象,绝不是仅指戏剧演出的舞台形式。一个真正有诗意的戏,内涵上有丰富深刻的情感和启发性的思考;表达上刻意追求意象化的舞台形象创造,二者不可或缺。戏剧演出诗化意象思维模式的重点是什么?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对主题立意的理解,对人物情感的挖掘。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理解和挖掘的舞台表达,不要止于就事论事。

下面,我想针对新剧目创作,特别是在戏曲现代戏中追求诗化意象,谈一点我的看法。

第一,继承传统与拓展创新应该二元并举。守正创新是中国戏曲从发端到今日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戏曲是在守正创新的概念下,一步一步发展前进的。但是,如何能够做到守正守得住,创新创得开。这是个难题,更是一个学问。

事实上守正与创新是戏曲艺术向前发展的一体两面。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说,没有只守不创而能跟随时代前进的传统艺术,也没有只创不守而能获得旺盛生命力的新生艺术。所谓守,并非只是学演传统、继承前辈,更要在新创剧目中尽可能地体现传统的价值与活力。传统形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前辈艺术家为了更生动、更有美感地表现人物情感而花费心血创造出来的。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程式的意义,并在新创作中体现这样的意义。拓展创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老规矩、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我觉得,只要尊重戏曲的基本艺术规律,不违背戏曲写意性、抒情性的美学特质,包括不将本剧种的基本特征置于完全不顾,那么各种尝试就应该被允许、被鼓励,尤其在现实题材创作中,这种不丢根本的创新其实是难能可贵的。新剧目的创作大可不必强求每个剧目都做到守正和创新,两者兼优。总体上可以有两个价值取向的选择,或偏重保持原有美学继承传统,或偏重寻求创新突破,发展传统。“继承到家”与“创新到位”,二者并存、二元并举,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第二,创新应该建立在对传统深入理解之上。张庚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戏曲是剧诗,也就是说它是诗的品质的剧,剧的样态的诗。张庚先生在这里说的诗肯定不只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也不应该仅仅理解为表面形式的诗。对这个诗的完全理解和全面践行,将引导戏曲创作在诗化意象层面更好地追求真正的守正创新。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戏曲倾向于将戏剧性建立在是非对立的道德冲突、黑白分明的人物阵营的基础上,见长于对情节性的喜怒哀乐的抒发与渲染。我刚才说的这个,是一般来说的中国传统戏曲,而新创戏曲,尤其是戏曲现代戏,从文本到导表演,应该有意识地追求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意义的挖掘与思考。没有对人情、人性的丰富表达,没有对生活哲理、生命感悟的深刻追问,就无法拥有现代性诗意。面对现代观众,也难以真正取得共情和共鸣。

戏曲现代戏演员的表演,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应该借鉴话剧演员对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验、梳理、挖掘,以多层次地建立起现代戏人物形象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运用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和技法,将其充分鲜明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戏曲新剧目有必要适当吸收现代舞台导演艺术。今天的戏曲导演身负着一个重大的创作课题,将戏曲演出从过去的演员思维适当转化成导演思维。我这里特别说了一个“适当”,因为有的时候是有过度转化这种情况。一是从导演的角度,以导演的方式帮助、引导演员表演上的提升。这个提升不只是技艺的精进,更是意义的充实。这就要在表演观念和表演追求上克服演程式而非演人物的误导,强化对一个新人物的形象塑造。重视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细致表达,适当加强人物之间表演的交流,有意识地利用程式化手段渲染人物情感。二是适当运用综合性的表现手段,追求舞台艺术形象的整体性。把原来只在演员身上程式化处理带来的舞台自由,发展成整个演出的舞台自由。不仅是为了灵活处理时空转换,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强烈的情感和全剧深刻的蕴含,进而在整个演出中创造整体性的诗化意象。

新一代导演面对戏曲舞台也要有敬畏心。现代戏的舞台,不一定非要简单空旷,也可以有视觉冲击力,甚至有现代感。但要防止两个误区,这两个是常见的现象。一个是不能用物质化堆积限制甚至侵占了演员展开表演的活动空间;另一个是不能用大量写实的固化环境布景,破坏戏曲舞台的写意性和时空的流动性,进而从根本上损毁戏曲艺术的诗性品格。

综上所述,包括戏曲在内的所有戏剧演出,如要走向诗化意向,创作意识中有两个关键。一是诗化意象的创造,绝不仅是外部舞台形式的事儿。它是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高度一体化的产物。二是诗化意象的产生,依赖于在戏剧讲述中突破写实逻辑,时常需要有意识地对舞台时空进行非环境化的处理。总之,戏剧演出的诗化意象首先是从内部生成的,是从戏剧演出的情感内涵、人物意义、思想哲理中生成的。我们的戏剧创作,包括戏曲现代戏创作,应该对这出戏的思想意义、对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紧追挖深,以避免出现舞台上的抒发和渲染,限于就事论事,流于表面直白,难以形成对演出有整体意义的诗化意象。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新创作,在堆积大量抒情手段和好听好看的舞台资源的同时,对人物的生命内涵、演出的哲理思想显然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时还会看到某些将文学作品和戏剧经典改编成戏曲的剧目,丢弃了原著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性、文学性意义,把原本丰富的人性内涵庸俗化、表面化,甚至为了迎合观众而用陈旧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取代原著中深刻的人性挖掘和人文思考。这样的剧目,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背离了守正创新的原则。因为所谓守正,守的不仅是戏曲传统程式,还要守戏剧艺术根本的正。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才真正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新创的戏曲剧目,尤其是现代戏剧目,并不会因为是戏曲,就自然拥有了诗意;更不会因为是戏曲,就必然具有了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注入现代理性精神和现代美学观念。或雅致柔美或强烈地表达与当代共鸣的思想情感,传播与当代接通的人生哲理、人生感悟,体现当代戏曲艺术的文化精神,创造以神为重的神形兼备、以意为重的意境交融、以情为重的情理统一的属于中国戏曲的诗化意象。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