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曾经的上海高考状元,毕业成为公费留学生,帮导师拿下诺贝尔奖,成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美国的生物医学领域闯出耀眼成绩,本该无比风光,却因入美国籍被无数人唾骂。

多年后,她又频繁回国,满头白发才想起中国,想为祖国的生物医学事业添砖加瓦。

这是为了赎罪,还是有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钧瑛的名字,在某个年代几乎成了“白眼狼”的代名词。

很多人说她辜负了国家的培养,抛弃了自己出生的土地,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袁钧瑛凭着出类拔萃的成绩,成了上海的高考状元

那个时候,她是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女”,她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又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攻读研究生的那几年,国家正在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学习国际前沿技术和知识,回来报效国家。

袁钧瑛凭借优异成绩成为公派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细胞凋亡机制,这是个对癌症研究至关重要的领域。

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在哈佛,她师从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导师,专注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人才,本该是中国最引以为傲的科学家,可她却选择留在了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有人说她是因为哈佛开出的优厚条件,也有人猜测她是因为美国科研环境的吸引力更强。

无论如何,她的选择让很多人觉得被背叛了,她因此被贴上“数典忘祖”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钧瑛后来解释过,那个年代,很多外国科研机构对中国人并不完全开放,加入美国国籍,可能是她继续科研的唯一选择。

留在美国的这些年,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她投身科研,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后,她开始频繁回国,有人问她为什么,她没有解释太多,只是默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带回国内。

她创建研究所、培养人才,为中国生物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袁钧瑛的成长故事,要从她的家庭说起,她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外祖父是翻译家兼有机化学家,伯父是中科院院士,父母都是医科大学的教授。

从小母亲常对她说:“知识就是你的立身之本,你要靠它走得更远。”

后来父亲因为误诊早早离世,家里只剩母亲一人抚养她。

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母亲对她的教育从未松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钧瑛从小学到中学,始终是学校里的“尖子生”。

母亲会经常陪着她挑灯夜读,也会在她遇到困难时轻轻拍着她的肩膀说:“挺过去就好了,努力不会白费的。”

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袁钧瑛刚满18岁,母亲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特意联系了一所优质的学校为她辅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考试结束,母亲都会鼓励她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后来袁钧瑛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复旦大学时,母亲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晚年会选择频繁回国。

2006年,袁钧瑛带着科研团队回到中国,她的身份和选择,再一次引发了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她是来“赎罪”的,有人觉得她是“回国养老”。

她回国后,第一时间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理念引入国内,为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注入了全新动力。

尽管国内的科研环境相比美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筹集资金,引入先进设备,努力改善国内实验室的条件。

而且她还亲自参与到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中,为中国在全球生物医学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让人敬佩的是,她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很多。

她担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为中国生物医学领域培养了大批年轻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袁钧瑛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她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不仅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术道德和责任感的塑造。

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技术,更领会到了作为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她还促成了多个中美之间的合作项目,让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逐步融入全球科研网络。

袁钧瑛晚年时曾对学生说过一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一定有自己的根。我的根在中国。”

这是她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她回归的原因。

她并不是“叛徒”,她的选择可能并不符合大众的期待,但她始终坚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用实际行动证明她是爱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女性科学家,袁钧瑛不仅为女性在科研领域争取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也鼓励了更多女性科学家加入科学探索。

她以自己的行动证明,性别从不是科研道路上的障碍,关键在于坚持和对科学的热爱。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

袁钧瑛的选择或许不完美,但她用一生证明了自己,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社:华人科学家袁钧瑛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7-05-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南女声:袁钧瑛: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自信,不为自己设限,勇闯科研‘无人区’”!--2023-09-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编辑:来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