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邻居大叔的子女们也从外地赶回来,准备在家过年。
一进家门,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不大的屋子里,堆满了过期的食品、瓶瓶罐罐,还有从外面捡回来的各种纸箱子,把过道都堵得严严实实。
子女们想着清理一下,给家里腾出点空间,结果老爷子瞬间就急眼了,对着子女们就是一顿破口大骂,什么难听话都往外冒。
子女们觉得既委屈又困惑,老爷子平时挺温和的,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讲理?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老人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囤积行为背后,很可能藏着被我们忽视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抑郁症。
囤积行为:藏在杂物背后的心理密码
从心理学角度看,老年人的囤积行为是个复杂的现象。
不少老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他们潜意识里,多囤积些物品,就多一份应对生活风险的底气。
那些在外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旧纸箱、过期物件,对他们而言,可能象征着安全感。
哪怕生活早已衣食无忧,过往饥饿、物资短缺的记忆,还是驱使着他们把东西都留着。
而囤积行为与抑郁症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内心常被焦虑、不安填满。
当内心出现不安全感,他们会不自觉地抓取身边能掌控的事物,囤积物品就成了一种自我安抚的手段。
在杂乱堆积的物品间,他们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充实感。
觉得自己还能应对生活里潜在的危机,可这种行为往往让生活空间愈发狭窄,又反过来加重心理负担。
再者,抑郁症带来的低动力、低兴趣状态,让老人没心思去打理、清理物件。
以前还能顺手收拾一下屋子,患病后连这样简单的事都变得无比艰难,东西越攒越多,恶性循环就此开启,囤积行为愈发严重。
老年抑郁症的多样 “面具”
除了囤积,老年抑郁症还有不少常见表现。
情绪方面,长时间的低落是主调。
老人整天闷闷不乐,以往爱看的戏曲、爱下的象棋,如今都提不起半点兴趣,脸上没了往日的光彩,对家人的陪伴、关心也十分冷淡。
睡眠也成了大问题。
要么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要么早早就醒,凌晨三四点睁眼到天亮,身体愈发疲惫,精神也愈发萎靡。
身体上的不适更是五花八门。
头疼、胃疼、腰酸背痛,这些症状频繁出现,可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没什么大问题。
老人们会反复念叨自己这儿不舒服那儿难受,可吃了药也不见好,其实根源就在被忽视的抑郁情绪上。
认知功能也跟着受影响。
记性越来越差,刚放下的老花镜,转头就忘了放哪儿。反应也变慢了,和人唠嗑,半天才能接上话,有时还前言不搭后语。
子女怎么办?
身为子女,要做老人心理健康的 “守护者”。
日常交流里,耐心倾听是很重要的。
老人唠叨时,别不耐烦,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认真的听他们讲那些琐碎事儿。
这小小的举动,就能给老人莫大的心理慰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在乎的。
再者,多多的鼓励家里的老人持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比如要是老爷子以前爱钓鱼,就定期陪他去湖边坐坐。
老妈要是喜欢跳广场舞,帮她挑挑新的舞蹈服,支持他们投入热爱之事,能为平淡生活注入活力与乐趣。
定期家庭聚会也必不可少,热热闹闹的氛围,能冲淡老人心头的孤寂。
逢年过节,把亲戚们聚起来,吃顿团圆饭,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要是发现老人有轻微抑郁倾向,不妨一起出门旅旅游,看看不同的风景,换个环境换份心情。
同时,留意老人生活细节,情绪、睡眠、饮食稍有异常,别不当回事,及时带老人去看专业医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最后,咱们家里都有老人,说不定此刻正有些细微的变化被我们遗漏。
不妨静下心,回想下老人最近的状态,有没有情绪突变、习惯改变?多一份留意,多一点关心,就可能帮老人躲开抑郁的侵袭。
从今天起,就试着当个贴心的 “观察者”“陪伴者”,别等问题严重了才追悔莫及,大家准备好迈出这守护老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了吗?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