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程立东又开始为节庆期间的演出做准备和安排。作为天津市级非遗、大孟庄镇寺各庄竹马会的传承人,程立东每到这时都会感慨,一年又一年,曾经一起“跑竹马”的会员们从年轻到年老,热情却丝毫不减当年。“您看,程师父把髯口一戴,是不是特别有派头!”化妆室里忙着帮伙伴盘头的阿姨笑着说,“程师父这么多年一直都扮‘毛延寿’,化完妆跟年轻时候一样精神。”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津彩过大年 | 来武清赏非遗竹马会!给新年一点小小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津彩过大年 | 来武清赏非遗竹马会!给新年一点小小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马”是一种竹竿制成的古代儿童玩具。多年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改良,在吸取和融合了传统戏剧音乐、唱词和妆造后,“竹马会”表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节目。

竹马会表演的剧情

取材于我国历史上

西汉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

程立东扮演的“毛延寿”

就是故事里把昭君

刻意画丑的画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要问为什么毛延寿也跟着昭君娘娘出塞呀?我想应该是老艺人们在改编故事的时候,觉得毛延寿受到的惩罚太少了,应该也跟着昭君到塞外吃点苦头吧!”程立东对于表演多年的故事,有着自己淳朴的理解。除了昭君和毛延寿,竹马会的角色还有男头马、女头马、两名迎亲使者、两名宫女以及一名打伞丫鬟,各自有特色鲜明的妆造和不同颜色的竹马道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天津非遗中心

直到七八年前,程立东还在亲手制作竹马。最传统的竹马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挑选竹条作为骨架,经过烟熏火烤,弯成适当的形状,绑扎之后再用纸裱糊,加上其他配饰,一匹匹竹马显得活灵活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天津非遗中心

“真的很费事!”程立东说,“纯手工做一匹竹马起码要一周的时间,表演的时候碰了、挤了就废了。所以现在我们都买钢丝结构的成品,结实耐用,分量也轻,节约了很多成本 。”这样的话,手工做竹马的技术不就失传了?其实,程立东掌握的竹马制作手艺是自己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当年我父亲那一辈,有相当多的历史资料都丢失了,后来我接手了竹马会,才自己画图纸,把手工做竹马的技术还原出来。”程立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马看起来轻巧,全套装扮起来却不容易:竹马并不是用来“骑”的,而是需要演员借助工具挂在身上。在肩膀上缠背带,将背带穿过竹马内侧暗藏的环扣,至少要两人配合才能穿上;在腰间围上代表马鞍的布,搭在马身两侧,上面有写意的靴子图案;再穿上角色的服装,把所有“机关”遮盖住。做完复杂的准备,在表演中保障完成动作、变换队形的情况下,还不能让妆造穿帮,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成功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表演时

演员们穿梭往来

奔跑跳跃

队形不断变换

摆出各种阵势

非常热闹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立东今年54岁,15岁开始学艺,18岁正式扮演“毛延寿”,出师的条件除了要掌握基础的身段动作,最重要的是要起到掌控全场的指挥作用。“像小车会、高跷会的表演,都是听锣鼓点的指挥。我们在跑竹马的时候,所有人都听我这个护手的指令。我这铃铛一响,锣鼓变成哪个场门儿、怎么变队形、做哪个动作都有讲究。在一起表演这么多年,大家都很有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马会的化妆室里展出了过去的演出照片,曾经参与表演的会员大多是青春靓丽的年轻人。“我们当年的入会门槛很高,许多来报名的都是附近缝纫厂的工人。”现在最年轻的会员只有12岁,已经跟程立东学习了两年。“我孩子跟我练过,但是跳得不好看、不像样,哈哈!不过没关系,有徒弟能把咱们的好东西传下去就行啊。”程立东希望竹马会有一天能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能感受非遗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天津武清北运河畔传承了200多年的寺各庄竹马会,为人民增添了许多节庆的热闹与美好的回忆。大孟庄镇始终坚持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寺各庄竹马会等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天津非遗中心

除了春节期间在镇上的演出,每年的中秋、国庆期间,程立东和竹马会也会到古文化街和鼓楼参加花会展演。“这些年来邀请我们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真想带着我们这群老伙伴走得更远,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咱们还得接着跳啊!”程立东深情地说。

来源:美丽武清

审核:刘浩杨

编发:苏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