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遇见,我是拾光,在这里,让我把乐亭的故事讲给你听!

这是拾光乐亭的第3篇文章,欢迎悦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拾光 乐亭

有祖先从山西来(上)

——明朝移民乐亭纪事

一 明初两次大移民

许多乐亭人的先祖来自山西。

乐亭县经历了明朝两次大移民。

乐亭县志》载:“迁徙之民来乐,相错而居”,“屯、社之名,从之而起”,即所谓“土著为社,迁发为屯”。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载:乐亭县社十八,即黄瓜口社、沙程社、秤坨社、冯家庄社、千金社、黑崖子社、高家庄社、吴家林社、大家坨社、商家埝社、酱家河社、胡东社、白沙峰社、茨榆坨社、火烧佛社、嵩林儿社、在城一里、在城二里;屯九,即庆宁屯、力本屯、禾登屯、时登屯、富有屯、九有屯、赋绕屯、美化屯、致顺屯。迁民屯正好是原有居民社的半数。因此,乐亭县现有的村庄,有相当多是建于明朝的。

明朝移民乐亭县,与当时全国的两次大移民分不开。

文献史料这样记载明初两次大移民: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夏四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北平。”

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太祖本纪》)

永乐元年,“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二年九月,“徙山西民百万户实北京”。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明史·成祖本纪》)

文献史料多次提到移民北京(北平),散处诸府卫。“诸府卫”包括当时的永平府,包括乐亭县。因此,本邑许多人的始祖系明朝移民,这些移民应该包括来自山西、江南、山东等地的移民。根据史料,明初两次大移民,尽管也有从南方迁殷实富户到北方屯田,但这种迁户毕竟不会多,与数以百万计的移民比,显得更少,因此,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各地。迁徙到乐亭的,同样多来自山西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山后”指的是什么地方

“大槐树”并不是移民故乡的确切所在。

本县有的坟茔碑文称,先祖由“山后六(在本地 读lu, 与山西读音相近)州迁居乐亭”云云。这与上面文献史料提到的“迁山后民”“徙山西民”是一致的。“山后”,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

山西地处太行山以西,境内大山大部南北走向,只有地处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横亘东西。“山后”就是中条山北面的地方,具休说就是平阳府(今临汾市)所领的州、县。《明史·地理志》记载,“平阳府,原晋州,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为平阳府,领六州,县二十八”。其六州即蒲州、解州、绛州、霍州、吉州、隰州,所领县计有宁晋、荥河、猗氏、万泉、河津、安邑、夏县、闻喜、平陆、芮城、稷山、绛县、垣曲、乡宁、大宁、永和十六县,另有临汾、襄陵、洪洞、浮山、赵城、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蒲县、灵石十二县直属平阳府。历史记载,在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近五十年的移民过程中,山西被迁之民,以晋南、晋东南为多,即汾州府、潞安府、平阳府,共计五十八县,其中平阳就占二十八县,迁民最多。迁出的主要到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到乐亭县的迁民,无疑多来自这里。

乐亭县和凡有山西移民的地方一样,都广泛流传这样两句谚语:

“要问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如此多的移民怎么会都来自洪洞县大槐树下?

从地理位置上看,洪洞县位于平阳府腹地交通要道,北达幽燕,东接豫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当年平阳府各州县移民外迁包括来河北,大都路过此地,因此,当时把移民机构设在洪洞县城北二里贾村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落宽展,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 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 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就要离开故土了,迁徙者们怎能不恋恋依依,声泪俱下!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那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 鹳窝…… 于是,老槐树和鹳窝便成了迁徙者 们诀离故土时的最 后标识。“洪洞大槐树”就这样永远刻在从这里迁移他乡的人们及其后代的心中,印在从山西迁到乐亭的人及后代子孙的心中。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晋民后代修葺的谱牒里,几乎都记载先祖来自“洪洞大槐树”,这实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明初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乐亭处在两次大灾害中。

明朝乐亭移民和全国移民一样,是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元朝末年,由于元朝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纷纷起来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山东、河北、安徽、湖广等地就有百余处发生农民起义。后来,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在两淮、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狠狠打击元朝军队。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调集其精锐部队,与农民军作战,所到之处,攻城掠地,杀人放火。当时,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镇压起义军。他们对农民作战,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民十亡七八”,“春燕归来无栖地,赤地千里少人烟”。除了兵燹战乱,严重的水、旱、蝗、疫(主要是大鼠疫)也是造成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元末仅水、旱灾害,山东发生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从至正元年到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41—1365年),大蝗灾就发生过十八、九次。“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土,人相食”,“民食蝗,人相食”,惨状极。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明王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朝廷报告,“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这就直接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地位。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决定采取屯田的策略,于是,一场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开始了。这就是发生在明·洪武年间的大移民,即明朝第一次大移民。

明朝还有另一次大移民,就是永乐年间的第二次移民。此次移民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屯田实行以后,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接着就发生了“靖难之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燕王扫北”。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这就触及了燕王朱棣的利益,于是,他以入京诛奸为名,发动兵变,从北平进取南京所经河北、河南、山东、淮北等地,与朝廷往复作战。燕军所过之地,抢掠屠杀甚为严重。中原一些地区百姓,为了安居乐业,自动组织起来,帮助朝廷抗击燕军。燕王对此恨之入骨。所以,当他胜利之后,就大量屠杀帮助朝廷作战的百姓。在河北、山东等地,一些家谱、族谱中,就有“燕军所至,村城成虚”,“民非杀即逃”的记载。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进一步加剧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荒凉局面。这样一来,明王朝不得不再次实行大移民。

乐亭地处冀东滦河冲积平原,燕山之下渤海之滨。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及辽、金时代,乐亭境内就多次发生战乱,还有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村庄屡建屡毁,所剩无几。在元末明初两次大灾害中,乐亭更是重灾区。

元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32年间,滦河就发生大水灾多次,夏季平地水深丈余,秋季冲毁农田。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军队攻陷冀东一带,第二年元军队义反攻,战乱祸及乐亭。天灾人祸造成乐亭严重饥荒,人口锐减。

明初永乐二年,靖难之役时,本县县民为辽东军残害,民不聊生。

乐亭县的人口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县人口由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五人,减至三万二千一百九十三人。因此,乐亭县成了明初两次大移民屯田的地方之一。

为什么从山西移民?

山西地处汾河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屡遭兵燹荒疫之时,山西基本上没有遭受战乱之苦,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旱、蝗、疫,而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与邻省比,可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加上外省难民大量流入,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万人,河北人口189万人,山西人口达403万人,山西人口超过河南、河北的总和。

按照当时移民的原则,“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就是把人多田少地方的人迁移到人少田多的地方去,垦荒种地,发展生产。毫无疑问,山西成为移民的重点地区。前后从山西迁出人口达300万,主要迁往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乐亭接受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山西就是自然的了。

来源:读乐亭

编辑:李宏莹 主编:陈友海 编审:张建光

电话:0315-4026222 邮箱:tsltwxb@126.com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