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海东北乡大佳何的山岙深处,一条清澈蜿蜒的石门溪由东向西缓缓流淌,经双港桥融入象山港。而缘溪依次而建的几个村落中,有一个叫岙潘的普通小村,在沿溪的几个村落中,不显山,也不露水,普通得快要被人遗忘了。
岙潘四面环山,青墨黛色,满目皆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无疑赋予它一个山岙里人居住环境所有的特质。村东靠凤凰山,南望金字山,西临眠牛山,北坐象鼻陇,四围的山峦,把村子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上天仿佛要把这里框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岙潘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林林总总算起来仅140户人家,村民也就四百不到的样子;名气也不响,一直守着祖传的那几崀山林,几百丘田亩,与世无争,低调而不张扬。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却因它的一个传统习俗,让人们记住它。为了一个旷世的美丽约定,竟把这个习俗延绵了800多年。“生潘死郭”,一个生死易姓的姓氏习俗,无疑给古老的岙潘村平添了几分神奇与独特。
岙潘村以“潘”姓单一聚居。明明是潘氏聚集地,却赫然挂着“郭氏文化纪念馆”的匾额,且村委会就设在纪念馆内。它的西首不远处,立着一座新近修复的郭氏宗祠。我的好奇恰好让在旁的村文书潘胜利给逮住了,他笑着似乎给我卖了个关子,忙说:“王老师,别急!等一下我给你看样宝贝,你就明白了,谜底就在那里。”
客随主便,我便随着村中的几位乡贤,一同进了纪念馆。馆内展板满是郭氏文化元素,其中的一个展柜放着的一对铜锣,基本完好,尤显珍贵,据传还是五代十国时期,朝廷赏赐给冯娘娘的娘舅家的赐品。一走进村委会办公室,只见会议桌上早已摆放着几套各个时期编修的村中族谱。我执意要看看最早的谱本,于是潘文书便把破损最严重的那本褪色蓝布面的族谱找了出来。我瞅见这本老谱,说句实在的话,想动手翻阅它,真有点于心不忍。像这类藏了一二百年的老谱,翻动一次,就有可能折损一次,虽说纸寿千年不假,但毕竟在缺乏保存设施与保管环境条件的农村,加之过去普遍科学保护意识不强,妥善保存显然无从谈起。
这本清代道光辛卯(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年间重修的岙潘村《郭氏宗族》,由邻村邑庠生袁日葵主执笔编修,算起来应是距今近200年的文物级藏品。我小心翼翼地揭页细看,似乎一不小心,怕惊醒谱中的先贤故人。
谱页一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谱序。一般来说,谱序在宗谱中文化含量高,大多是邀请德望之士或当地重量级人士赐笔,袁公日葵在这本《郭氏宗谱》谱序开篇留有这样一段文字,摘录如下:莘东潘氏者,缑北旧族也。乃生则氏潘,死则氏郭,吾惑焉而不知其故。访诸父老,竞说元初户部尚书元林公长子良甲公,由天台青石桥柏树下,迁邑之银杏树。其二世希渊公赘潘公讳珣之女。后因潘公乏嗣,遂易岳婿之分而为父子之称,依其宅而乃其姓焉。越后,既不忍没岳翁之祀,又不敢忘己身所出,此生则氏潘,死则氏郭,生死二姓,此物此志也。父老所传如此,余终疑而未疑释。……〞后提及辛卯之年,岙潘族众邀其主修宗谱,他始才对这疑惑终有一释。
事情还得从偏安江南的南宋高宗赵构那个年代说起...
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一户潘姓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娃,父母给他起名珣,字光昌。潘珣从小聪颖玲珑、蒙学时就让他熟读四书五经,加之自己的勤奋好学,后通过乡试中了举人。中举后,朝廷任命他为宁海县尹。在任期间为官清廉,穿布袍,吃粗饭,让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当年刚好赶上发生水灾,潘珣公便召集了乡民一起,趁冬闲季节开工,疏通湖泊,治理水患,当地百姓都很感激潘珣公。后因任上政绩优秀,百姓拥戴,知府上奏朝廷,朝廷封赏赐名珣公老家为“潘明府”。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潘珣公喜得千金。潘小姐也是天姿聪颖,外慧内秀,饱读诗书,琴棋书画皆通。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丹青好手长洋郭希渊,一个喜山赏水、探幽访韵的文士俊彦。他早就听闻大佳何冯娘娘的传说,也慕名从长洋,一路游至岙潘一带。那天正值暮春时节,潘小姐和婢女趁风和日丽,难得轻移莲步,出来在村西小溪边游玩边赏花,突遇恶犬,在这前有凶犬、后是溪流进退两难之际,恰好被出来作画的郭希渊看见,他拔出后背上背着的伞,以击犬之状,吓得凶犬落荒而逃。希渊遇见潘小姐,正所谓才子遇佳人,可遇而不可求,遂邀请潘小姐一同前去作画。潘小姐为感谢郭公子的相救之恩,欣然应允。两人同去,希渊拿出画笔在纸板上,马上将潘小姐赏花之姿的画作送给了她。希渊的画工,征服了这位待字号闺中佳人的的芬心。经此奇遇,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
郭希渊回去后,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约过月半,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吐露自己对潘小姐倾慕之情,并将俩人结识经过对父母一一铺陈。并坚定地表示:若不是她,便终身不娶。儿子的执念与真情,感动了父母,遂同意希渊去潘家提亲。
故事后来的桥段显然按理想的进程发展。潘家接受了郭家的提亲,但提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入赘。潘家没有男丁,只有女儿,所以希望希渊入赘,由翁婿之称改成父子之称。当时希渊心想,家父良甲公育有四子,郭家有人传宗接代,自己的后代姓潘也无妨。但一转念,又不想后人忘了自己的本姓,遂想出了个折衷之策:活着的时候姓潘,百年之后就姓郭。好在这一切都顺利,希渊如愿娶到潘小姐,并入赘到潘家。此后的日子,妇随夫倡,子孙满堂。
希渊公生于公元1177年,死于公元1243年;其夫人潘氏生于1191年,死于1265年。两人合葬于今天的后山头月角湾。此后漫长的800多年,祖辈定下的规矩就这样代代相传,诚实的岙潘人一直持守,延续至今,并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姓氏佳话。
无独有偶,而与岙潘相距不远的冯家村,也同样有一个“生冯死骆”之易姓习俗。不过,有的村族随着世事变迁,后来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而岙潘的这一坚持,竟成传奇。
据介绍,郭氏遥奉中唐名将郭子仪为先祖。有记载,郭子仪七子,迁到金华。后裔又迁到长洋,长洋成了郭姓集聚地。宋哲宗年间,临海康谷的郭瑜迁居长洋成为发祥祖。1985年,岙潘村全村村民还集体到长洋认祖归宗。
生死易姓,守望根脉。前尘千载,往事可追。“生潘死郭”,犹一道温暖人间的亮光,洞照出人世间情爱佳话,也为乏嗣之族提供了一个双全之策,不得不叹服我们前人的这种大智慧。
关于岙潘,或许还有更多我们仍未触碰到的文化符号与习俗奥秘。但这块关乎岙潘诚信守信、一诺千金的金字招牌,已足够得以表征。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留存八百余载的易姓习俗,恰恰成了中华婚姻文化的一个别样标识。
诚如村里郭氏祠堂所撰二联所语,一联是:“上接汾阳祖功宗德流芳远,岙潘郭氏子孝孙贤世泽长。”另—联是:“一脉源流自长洋入岙潘而泽地,满园枝叶由良甲携希渊以荫人。”岙潘人诚如斯联。
岙潘人讲实诚,信不信由你。现今的岙潘,村民安居乐业,环境整洁优美。岙潘郭氏宗谱重修圆谱在即,散居在异乡、创业在各地的岙潘宗亲,及邑内外的诸乡贤族众,一同助力出肩,共同守护守望好美丽的家园。
从长洋到岙潘,两地相隔距离,很短很短;潘郭易姓习俗,传唱八百余载,很长很长。走读岙潘,精彩远不止是这些。
【寻觅生潘血脉后裔,共修岙潘村谱】
岙潘村即将再次启动修谱大业,现特向各界广泛寻访,欲寻觅与茶山脚下“生潘死郭”一族有着深厚血缘纽带的潘氏后裔。若您或您知晓以下潘氏后人的下落,请务必与他们取得联系,共襄修谱盛举:
1. 上海四川北路潘人真先生的后裔;
2. 宁波地区潘家相、潘家发、潘剑敏、潘阿波诸公的后裔;
3. 奉化莼湖镇潘乾立先生的后裔。
期待您的宝贵信息,让我们携手共续潘氏辉煌篇章!
【生死异姓习俗探秘】
据网络调查显示,宁海以下村庄曾存在或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生死异姓”习俗。特此列出,敬请各位补充与核实:
1.岙潘村的“生潘死郭”;
2.七市村的“生谷死国”
3.冯家村的“生冯死骆”
4.唐安李村的“生唐死李”
5.岔路山洋村的“生王死杨”
6.石家岙的“生汪死应”
7.丹屿背村的“生陈死方”
8.屠岙胡村的“生胡死童”
9.前童大郑的“生张死万”(天台泳溪家湖村也有此习俗)
10.黄坛杨家的“生杨死朱”
11.华山村的“生华死胡”
12.山上方清前有“生郑死方”习俗
13.前童响亭山村“生胡死俞”
14.越溪下岙芦村“生卢死叶”
另悉,还有某些未知村庄存在着“生郦死郑”的习俗。三门海润街道的头岙村有“生王死许”习俗。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微信:18969872107
□ 文章:王灵恩
□ 摄影:水东居士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乡土宁海工作室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