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疫情三年,公立医院作为抗疫主力军,始终冲在最前线。核酸检测,这一疫情防控的 “侦察兵” 任务,几乎全落在公立医院肩上。就拿某三甲医院来说,核酸采样超百万次,背后是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寒冬酷暑,防护服下汗水湿透衣衫,双手被橡胶手套闷得发白、起皱。

设备设施方面,为应对疫情冲击,医院紧急采购大量医疗设备。像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无创呼吸湿化治疗仪等,这些救命设备的采购刻不容缓。不少医院自筹资金,甚至不惜举债,只为第一时间扩充重症救治资源,给患者生的希望。当时,各地医院纷纷开启 “疯狂采购” 模式,为满足核酸检测和重症治疗需求,资金如流水般支出,可谁也顾不上细算成本,毕竟救命要紧。

然而,疫情渐缓,医院诊疗回归日常,这些在战时紧急购置的设备、垫付的核酸检测费用,却成了沉甸甸的 “包袱”,压得医院有些喘不过气。

困境:医院垫付之重压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超半数公立医院为采购抗疫设备、试剂以及开展核酸检测垫付了巨额资金。以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为例,在疫情高峰时,每日核酸检测量高达数万例,仅核酸检测试剂采购一项,每月垫付资金就超百万元。加上为扩充重症病房紧急购置的 ECMO、有创呼吸机等高端设备,资金缺口迅速扩大到数千万元。这些垫付资金短时间内难以收回,使得医院资金周转陷入困境,日常运营举步维艰。

不少地方医院因此拖欠货款,陷入债务纠纷。海王生物起诉 8 家公立医院和疾控中心催款,涉案金额累计超 3.12 亿元,最高单笔拖欠款项达 7000 万元。湖南一家医院受疫情影响无法筹措资金,欠广东某公司 800 余万元货款未支付。这些医院并非恶意拖欠,实在是疫情冲击下,资金链断裂,入不敷出。多地还出现公立医院欠薪现象,山东菏泽一家公立医院甚至强制员工捐款、贷款给医院,员工苦不堪言。这些乱象背后,是医院沉重的经济压力,亟待纾解。

曙光:国家卫健委发声

好在,黑暗中终现曙光!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 2025 年第 1 期《党建》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要稳妥化解长期债务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垫付设备设施购置和核酸检测等费用,减轻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压力。这一发声,无疑给困境中的公立医院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医护人员看到了希望,也让民众对医疗体系的未来多了一份信心。

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已经正视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背负的沉重债务,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各地政府有望依据政策指示,统筹财政资金,对医院垫付费用进行合理补偿。或许不久的将来,医院的资金缺口将逐步填平,拖欠货款得以清偿,医护人员也能安心回归本职,为民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医疗行业将重回正轨,健康发展。

落实:资金有着落的意义

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于医院而言,资金回笼能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设备更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工作不再因资金掣肘而停滞。医院可以轻装上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

医护人员也能松口气,没了债务压力,绩效、工资有了保障,工作积极性自然高涨。他们能心无旁骛地钻研医术,提升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贴心的诊疗服务。也让有志投身医疗事业的年轻人看到希望,稳定医疗人才队伍,为医疗行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对民众来说,医院回归正轨,医疗资源分配更合理,分级诊疗得以稳步推进。大医院不再被债务压得无暇顾及疑难重症,基层医疗也能获得更多帮扶,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就医格局。医学科研也将受益,资金解冻让科研项目重启,新技术、新疗法加速诞生,为攻克疑难杂症带来曙光,民众未来能享受到更先进的医疗成果,健康更有 “医” 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