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发展现状及特点
1. 发展势头良好,数量不断增加。一是政策推动。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以及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愈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乡村旅游研学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乡村研学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其数量的增长。比如贵港市港北区打造了“红色、生态、文化、乡村”四条精品研学路线和“农耕体验、自然教育、军事训练、非遗传承”四大精品实践课程,辖区内研学基地不断涌现。二市场需求。家长和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希望通过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乡村旅游研学基地成为热门选择。像湖南长沙周边的一些乡村,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学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营。
2. 地域特色鲜明,主题丰富多样。一是地方特色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和活动。例如,广西鹿寨县中渡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红色研学、传统文化研学、生态环保研学等多种主题。二是主题类型多样化发展。涵盖了农耕文化、民俗体验、自然科普、手工技艺、红色教育等多个领域。比如,一些基地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过程;有的基地则侧重于民俗文化,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体验民俗活动等。
3.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一是与教育深度融合。与学校、教育机构紧密合作,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设计针对性的研学课程和教学方案。同时,邀请专业的教师和专家担任研学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讲解,提高研学的教育质量。二是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与乡村的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互促进。一方面,研学活动为乡村带来了客源和消费,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发展为研学基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丰富了研学的内容和体验。
4. 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一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满足了研学活动的基本需求。乡村旅游研学基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一些基地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展览馆等,为研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二是服务质量的提升,保证了研学活动的健康发展。研学基地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在研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服务。
5. 品牌建设和营销意识不断增强。在品牌打造上,一些乡村旅游研学基地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特色课程、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宣传推广等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梅田湖村通过整合农田资源,打造出富有时代感的研学品牌,在2023 年接待了超过 14 万名学生,成为全国研学基地的典范。在拓展营销渠道上,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旅游展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拓展客源市场。同时,通过举办研学活动、文化节、体验日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二、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基地的课程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但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将不断向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1.课程设计不规范,研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是教育性与趣味性融合难。研学课程易出现偏理论说教,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或者过度娱乐化,教育意义缺失的情况。例如在农业知识研学中,只是单调地讲解农作物种植理论,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二是课程深度不够。对于乡村文化、农业科技等内容挖掘不深,课程内容较为肤浅。如在讲解乡村民俗文化时,只是简单展示一些传统农具,没有深入解读其背后的农耕文化和历史变迁。三是课程设计不够规范针对性不强。没有与学生年龄结构相匹配,研学质量没有保证。
2.基础设施差,安全设施和措施缺乏。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备。一些乡村地区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道路状况不佳可能会导致车辆进出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影响研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通信信号差也会给教学活动和安全管理带来不便。二是研学设施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研学场地和设备,如缺少自然观察站、手工制作工坊、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等。这使得一些研学课程无法有效开展,影响研学体验。三是安全意识不足。部分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开发者和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研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在涉及水上活动或野外探险的研学项目中,没有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案。安全标识设置不明显,防护栏、救生设备等安全设施配备不足。在地形复杂的乡村区域,没有足够的防滑、防摔设施,容易导致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3.导师专业素质偏低,品牌意识薄弱。一是专业研学导师匮乏。缺少既懂教育教学方法,又熟悉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的专业研学导师。这可能导致研学活动引导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研学内容。二是从业人员专业度不够。基地的服务人员如餐饮、住宿等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不足,无法为研学团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三是品牌意识薄弱。很多乡村旅游研学基地没有品牌建设的观念,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这使得基地在市场竞争中辨识度较低,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四是营销推广不力。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主要依赖线下口碑传播,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进行宣传推广。这导致基地的知名度不高,市场范围有限。
4.与乡村融合不够,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一是对乡村资源利用不充分。没有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农业产业等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乡村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但研学基地没有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二是与村民利益结合不够紧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导致村民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度不高,甚至可能产生矛盾。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引导村民参与到研学基地的运营中,如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三、乡村旅游研学基地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特色定位
1. 挖掘本地独特资源
深入研究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找出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如果所在乡村有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如竹编、陶艺等,可以将其打造为特色研学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开发特色户外活动。比如,位于山区的乡村可以开展徒步、登山、野外生存等研学项目;靠近河流的乡村可以组织水上活动,如皮划艇、钓鱼等。
2. 打造个性化品牌形象
设计独特的标识和宣传口号,突出基地的特色和优势。例如,“探索自然奥秘,领略乡村魅力”等口号,能够吸引目标客户的关注。
通过统一的视觉形象设计,包括基地的导视系统、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装等,提升品牌的辨识度。
(二)提升服务质量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招聘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导师,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意识。
鼓励导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 完善基础设施
确保基地的住宿、餐饮、卫生等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设安全可靠的教学设施,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满足不同研学课程的需求。
3. 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学习需求等,定制个性化的研学方案。例如,为小学生设计趣味性强的科普课程,为中学生安排更具挑战性的实践活动。
关注学生的特殊需求,如饮食禁忌、身体状况等,提供贴心的服务。
(三)创新研学课程
1. 融合多学科知识
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知识融入研学课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农业研学课程中,可以结合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土壤的特性等。
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2. 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 VR 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观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
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主题活动
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研学活动,如农耕文化节、民俗体验周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与学校、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竞赛、展览等活动,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合作与营销
1. 与学校、旅行社合作
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乡村旅游研学基地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为学校提供定制化的研学课程和服务,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与旅行社合作,将基地的研学产品推向市场。旅行社可以为基地带来更多的客源,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交通、住宿等服务。
2. 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营销
• 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基地的最新动态、研学课程、活动信息等。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基地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潜在客户的关注。
• 利用在线旅游平台,如携程、去哪儿等,推广基地的研学产品。提供详细的产品介绍、用户评价等信息,方便客户选择和预订。
3. 参与行业展会和活动
• 参加各类旅游展会、教育展会等,展示基地的特色和优势,与同行交流经验,拓展合作渠道。
• 举办或参与行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分享基地的成功经验,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供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