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大会召开,来自大中小学、幼儿园及党政、教育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共聚一堂,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育”“爱”“变” 推进教育全域优质发展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持续推进教育全域优质发展,教育满意度、美誉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近年来,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首批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南京市唯一入选首批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富有玄武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局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恒柱在发言中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即“筑牢‘强’的基础,名校全面覆盖;坚守‘育’的初心,学子积极向上;厚植‘爱’的底色,名师名家辈出;汇聚‘变’的动能,推进教改创新。”

南京市玄武区深入践行“爱的教育”,持续加大教师梯次培养力度,成立名师工作室28个,2024年各有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打造了一支以苏教名家、省特级教师等为代表的高品质教师队伍。与高校合作组建基础教育联盟,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近年获国家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省教学改革成果奖14项,获奖数在全省区县领先。大力推进“双减”,创新打造“15分钟教育圈”,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中小幼融会互通 一体化协同育人

大会现场,玄武区政府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驻区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作交流发言。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单正丰表示,将用好丰富科教资源,传承深厚文化底蕴,继续丰富完善“共建—共学—共研—共享”的校地“联学共建”长效机制,系统推进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吴绍萍分享了探索数智赋能学前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将继续在全区学前教育发挥好“头雁作用”,辐射带动,共享成果。“希望能够引领所有的幼儿园老师和园长,在怎么样实施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儿童受到最适合于他的教育方面,我们未来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吴绍萍说。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聚力开创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样态,办好小学里的大学校。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子贵介绍,“学校一直与周边的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走进科学家的身边,不仅可以学习科技知识,更重要的可以培育科学家的精神。所以,大中小协同育人还是大有可为的。”

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玄武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加快数智化发展,开发特需学生智能化支持工具,建立网络支持平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丽玲说,“我们开展了一个学习支持中心项目的研究,整个区域里面的普通学校也通过这个项目研究,整体的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普特共同把我们每一个特需孩子,都能让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顾月华表示,玄武区是走在前、做示范的标杆区域,近年来,玄武区坚持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在全区教育系统的努力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下,聚焦教育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提供玄武方案、玄武经验,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机制,推动教师队伍的结构性优化,全区教育实现了突破性发展。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和蓝图,玄武区要以教育大会为新的起点,继续展现责任担当,守正创新、实干当先,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吴秀亮表示,玄武区在立德树人、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资源优化整合、教育生态治理、教育数字化探索走在全市前列,建立了更全面优质的教育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显著支撑。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双向协同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利用驻区高校资源,在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15分钟教育圈”建设和课后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玄武教育将深化综合育人,高品质推进五育融合实践;聚焦质量提升,高起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坚持汇智聚力,高水平激活创新发展动能;强化要素协同,高标准建成优质教育体系。

“做好玄武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要保证玄武的每一名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要大幅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让每一名选择玄武,在玄武读书的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智慧教育,为每个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跑道,这也是我们即将迈进新征程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局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恒柱说。

(江苏广电 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