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教育2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24年,我省高校积极构筑人才生态,激发创新原动力,畅通产学研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2月3日,“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海域点火升空。在这个火箭上,有两颗卫星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别是“威海壹号”01星、02星。从此,天空之上,威海“双星”闪耀。这两颗卫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团队研发的星间激光链路即时遥感技术运用到实践,实现星地40Gbps激光通信。目前,该技术已达国内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用我们常规的这个生活常识来看的话,我们通常的一部高清电影,实际用我的激光通讯的话,只需要不到1秒钟就可以传输完毕。在这样的一个通信速率优势条件下,实际我们卫星上面的信号处理压力就能够大大减轻。如果我们用常规微波通信技术的话,最快它就是1G而我们现在是40G,实际相当于提高了40倍这么一个数量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是一道重要命题。为此,不少高校都创新做法,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孵化的“一体化”创新服务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麦分蘖的关键期,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振海带领团队到位于邹平市明集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查看小麦的长势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振海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

用的设备是这个多光谱的设备,这四个镜头分别是红波段、绿波段再加上红边和近红,特别是红边和近红可以反映作物的长势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组建的这个青年创新团队,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以及地面红外、雷达等技术,形成了“天空地”农情监测技术及预警系统,用新质生产力助推智慧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像它们一样,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出实验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3年,山东高校科研经费达到547.7亿元,其中经费过千万科研项目171项,过亿元成果不断涌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新药专利转让金额2亿元,青岛科技大学新能源电池技术转让金额11亿元。深入开展“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成立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校企双向互派科技专家和产业导师1.5万人,攻坚产业关键技术难题418项,转化科研成果2197项,累计合同金额8.08亿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企业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