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怀化
导游简介
杨凡,国家级持证导游,怀化市导游协会常务理事,怀化市导游大赛优秀导游。
非遗项目
黔阳竹编制作技艺
1月6日,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温柔地洒在黔阳古城。导游杨凡带着游客们刚刚参观完唐代诗人王昌龄写下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地方——芙蓉楼。
▲芙蓉楼
“杨导,您提的小竹包很漂亮,能推荐给我吗?”漫步在古城,贵州游客张静问道。
“这个包包是限量款,我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给我编织的,他的竹艺馆就在古城内,我带大家去看一看。”杨凡的推荐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黔阳古城全景
在前往黔阳竹编技艺传承人罗志民竹艺馆的路上,杨凡绘声绘色地与游客们讲起了黔阳竹编的故事。说到黔阳竹编,要从当地的自然环境说起。黔阳古城地处竹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人自古以来便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各种实用的竹制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技艺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黔阳竹艺。
▲黔阳竹艺产品
黔阳竹艺是一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其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黔阳竹编扇子
“大伙儿知道黔阳竹编技艺的佼佼者是哪一家吗?猜对了我有奖励。”杨凡和大伙儿说。
“我知道,今天在街上吃鸭蛋面时,老奶奶告诉我黔阳竹编很有名,最厉害的是‘毛氏竹艺’。”长沙游客肖冉快言快语说。
▲竹艺人正在编竹编
“回答正确,奖励你竹编胸针一枚。”杨凡介绍,“毛氏竹艺”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毛氏竹艺以其精细的编织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罗志民正与父亲罗云军编织竹艺品
罗志民的黔阳竹艺馆位于古城内。在这间窨子屋里,此时,29岁的罗志民正与父亲罗云军用竹篾编织小簸箕。只见两父子用竹篾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的竹席,不同颜色的竹篾逐步形成不同的图案。
▲黔阳竹编灯笼展示
罗志民是黔阳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在父亲手把手的传承下,古老的编制技艺与现代的巧思形式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沉睡已久的竹编文化在罗志民的创新之下熠熠生辉。
“罗老师,你家的竹艺文创产品好特别,能帮我们介绍一下吗?”游客们一边精心挑选着喜欢的竹制产品,一边提问。
▲罗志民正在给游客介绍竹艺文创产品
“您选的这款包是游客们回购率最多的一款。它是竹编和皮革相结合的一款文创产品,非常精致、漂亮。还有这枚小徽章是用竹丝做出来的,也很独特和别致,别在衣服和包包上很好看。”罗志民非常热情地给游客们介绍着。
在竹艺馆,有的游客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创竹艺产品,有的游客有模有样地跟着罗志民的父亲罗云军学起了编织技艺。
▲竹编包包
罗云军告诉游客们,黔阳竹编技艺讲究手法独特、选料上乘、破篾细软,具有精细到位、织染兼容、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的特点。黔阳竹编产品主要分为立体编织、平面编织两项。
▲竹编包包
匠人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选竹、竹篾分层、蒸煮、定宽、刮刀、制片、上色等多道精细工艺。每一根竹篾在匠人们的手中,都仿佛有了生命,经过巧妙的编织,变成了灯笼、篮子、手提包等精美的工艺品。
▲匠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定宽的步骤
“这不仅是一根竹子完美蜕变的咏叹调,更是竹编艺人用心、用情、用时的热爱和投入。”游客张晓琳拿着在罗云军的帮助下制作出来的竹编耳环感叹。
▲罗志民正在免费给学生上竹编课
杨凡告诉游客,为了推广竹编文化,黔阳竹艺馆还免费招收学徒,罗志民还会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为大家“云”上传播竹艺文化,而他的这些努力使得黔阳竹编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罗志民与父亲正在为大家“云”上传播竹艺文化
黔阳竹编承载着当地人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杨凡对游客们说:“希望大家向家人、朋友推广黔阳古城,来这里感受竹编非遗的艺术魅力。”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媛
来源|©掌上怀化/怀化新闻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