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悠岁月,尘封着历史的记忆;漫漫时光,蕴藏着文化的瑰宝。2025年1月7日至1月23日,一件承载着千年古韵的稀世珍宝——由四川博物院收藏、出土于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窖藏的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在彭州市博物馆展厅《天彭藏珍——彭州市精品文物陈列》的“远古足迹・古蜀要地”单元中闪耀登场。这件铜罍,在出土后离开彭州的65载光阴里,默默沉淀。如今,它终于跨越漫长岁月,首次荣耀归乡,将为彭友们揭开古蜀文明那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彭藏珍——彭州市精品文物陈列》是彭州市博物馆历时几年精心打造,于2024年国庆正式开放的新展,该展分为远古足迹·古蜀要地、水润天彭·汉代生活、人文荟萃·宋韵风华、融会贯通·明清百态四个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展精选彭州出土重要器物,竹瓦街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竹瓦街窖藏青铜器、红瓦村窖藏战国兵器、汉代画像砖、宋代窖藏金银器、明代窖藏瓷器及崇宁王墓出土器物、清代窖藏银锭等,共同呈现出彭州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还原彭州地区独特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

彭县竹瓦街出土西周铜罍

国之重器 巴蜀重光

罍(léi),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大型盛酒器。罍的名称常见于文献中,如《诗经·卷耳》中提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周礼·司尊彝》载:“其朝践用两献尊……皆有罍。”《后汉书·班彪传》释:“罍,酒器也,壶罍同训,是以此二器古每通称意。”由此可知,罍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盛酒礼器的角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在商周时期的重要性堪比战争。祭祀活动中,青铜礼器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它们被广泛用于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器类和数量视主人的地位高低而定,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祭祀是商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青铜礼器则是祭祀的重要载体。竹瓦街的青铜器窖藏,是古蜀地区与中原文明融合的重要标志。巴蜀地区的青铜容器以罍和尊为主体,其中罍是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纹饰最为繁缛的一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彭县竹瓦街(今属四川成都彭州市濛阳街道)先后于1959年和1980年两次发现青铜器窖藏,共出土青铜容器、兵器等40件。这两批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上都有着相同的特征,属于同一时代。青铜容器有罍、尊、觯(zhì)等,均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流行的器型。两个窖藏的器物组合均以罍为主体,1959年出土窖藏为一大四小五件罍,1980年出土窖藏为一大二中一小共四件罍,学者认为可视为列罍。这两次出土的器物应该分别为一组完整的礼器,在重要的宗教礼仪上使用,可能出于相似的原因,被分别装进陶缸窖藏了数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回彭展出的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就是“列罍”中的1件,该罍直口有颈,腹身圆鼓,下收接于圈足,腹最宽径偏于上部。器身四面皆有立棱,肩上有立体羊头饰的对称双耳,腹下另有一兽头形小耳。器肩上环列六个圆涡纹凸泡,泡上凸铸着四合旋涡纹。除了涡纹凸泡、立棱、两羊头耳、一兽头耳外,其颈、腹、足等部皆素面无纹饰。器盖作半球形,而盖顶有圈足形把手,盖四面亦有立棱,全盖略如复豆形。盖的子口插入器口与器身完全吻合。全器(连盖)通高68厘米、口径24厘米、腹径36厘米、圈足径26厘米、厚约0.2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你迈入馆内,看到这些青铜器窖藏,便如同踏入“时光奇境”,与千年历史轻声对话,静静感受岁月沉淀的静美与厚重,今天彭彭就带领大家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博之旅吧!

1959年窖藏出土的列罍

1959年窖藏中的一大四小五件列罍,体现了当时蜀地“尚五”的风尚,这种现象在四川成都新都马家乡战国大墓中也有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羊首六涡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有盖,直口,斜肩,鼓腹,圈足。罍盖为覆豆形,四面有立棱,立棱间凸铸有四个四合旋涡纹。罍的颈间及腹部至圈足四面有立棱。肩上饰立体盘角羊首双耳,并环列六个四合旋涡纹。腹下一面有牛首鋬(pà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羊首兽面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有盖,直口,束颈,鼓腹,圈足。通身以细云纹填地。罍盖上饰立体昂首蟠龙,角上出十字形枝杈,蟠龙前足踞于盖顶,盘尾为盖。罍肩上浮雕身鼻卷曲的夔龙,口下有小夔纹,尾后有鸟纹。肩两侧一对兽首衔环耳,双耳间饰羊首。肩、腹以宽弦纹带分割,腹部饰大口巨目的兽面纹,下腹一侧有兽首鋬。圈足平雕两对夔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兽面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兽面纹铜罍,有盖,直口,束颈,鼓腹,圈足。通身以细云纹填地。盖饰立体昂首蟠龙,角上出枝杈,形似十字,前足踞于盖顶,盘尾为盖。肩上浮雕身鼻卷曲的夔龙,口下有小夔纹,尾后有鸟纹。肩两侧一对兽首耳衔环。肩、腹以宽弦纹带分割,腹饰大口巨目的兽面纹,下腹一侧有兽首鋬。圈足平雕两对夔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涡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四涡纹铜罍,覆豆形盖,直口,敛颈,鼓腹,器盖和肩上均有环列的四个凸圆形四合旋涡纹,腹部饰二道弦纹,浮铸一羊头,对称兽头形双耳。腹与圈足间饰一兽形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涡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六涡纹铜罍,有盖,直口,敛颈,鼓腹,上部最宽,下收接于圈足。覆豆形盖,盖上为圈足形把手。盖上和器身上部均环列六个凸圆形四合旋涡纹,腹身上中部有一周凸弦纹带,带上饰以横联的山形纹,双耳饰以兽头,器腹下部另设一兽形鋬。

1980年窖藏出土的列罍

1980年窖藏出土了一大二中一小四件罍,其中一大一中一小三件现藏四川博物院,另外一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首耳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牛首耳铜罍,有盖,束颈,溜肩,鼓腹,圈足。盖为覆豆形,盖的捉手顶端饰一浮雕卷曲蟠龙,四周饕餮纹,冠饰为变形兽面纹;盖上饰两组相向而跪的牛,向中间一抽象人形做供奉状。器身肩部有两对相向而跪的牛,每对牛身各向一立体牛首形耳而跪,形成两组共首双身牛纹。牛尾之间各装饰有一个立体羊首,器身腹部装饰有一个牛首形鋬。颈、肩、圈足上各饰两道凸弦纹。该器通体素地,碧绿晶莹,纹饰简练,造型生动,堪称巴蜀西周铜器之重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直口,方唇,双耳,圈足。罍通体以雷纹为地。盔形盖,盖上饰四道鸟形扉棱,扉棱之间饰卷身夔纹,扉棱恰成夔龙的长鼻。肩腹之间饰立体象头双耳,腹下饰一兽形小鋬。自颈部至圈足,器身由四道扉棱纵向等分为四等份,其间铸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腹部为卷身鼓眼的夔纹;圈足与下腹之间饰一跪牛。该罍主体突出,布局对称,构成瑰丽繁缛的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饕餮纹铜罍

西周(前1046—前771)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饕餮纹铜罍,以云雷纹为地,盖上盘饰跪牛。器身肩上饰相向夔龙,张口露齿,一趾四爪,两夔之间,上饰一小兽首,下饰变形牛纹;腹部饰饕餮纹,其下有相向倒置夔纹;圈足上饰相向夔纹,间以变形牛头纹。

竹瓦街出土的青铜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覃父癸”铜觯

西周 四川博物院藏

在1959年出土的器物中有两件铜觯,内底分别铸有“覃父癸”“牧正父己”铭文,字体与中原的金文相同,应是来自中原的器物。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在《四川彭县濛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一文中考定,“此诸殷器必为战利品,或为周王颁赐的掳获物。《尚书·牧誓》篇称武王伐纣的联军有‘庸、蜀、羌、鬀、征、卢、彭、濮’八个部族,现在有此二觯在四川出土而其埋藏年代又距周初开国时期不远,这正是蜀人参加武王伐纣之役最直接有利的物证。”这些青铜器的出土,证实了古蜀之师曾参与武王伐纣,同时也是古蜀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正父己”铜觯

西周 四川博物院藏

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的这趟“归乡之旅”,是跨越时空的深情奔赴。它带着历史的厚重,带着古蜀文明的神秘,回到了这片孕育它的土地。让我们一起走进彭州市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这件稀世珍宝的独特魅力,一起聆听它跨越千年诉说的故事。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281期

文:四川省博物院 彭州市博物馆 阳阳

图:四川省博物院 彭州市博物馆 张鸿

编辑:龙洋 责编:梁丹 编审:马山山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 冯艳丽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刘倩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