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的宏大版图中,中吉乌铁路项目宛如一颗备受瞩目的明珠,历经近 30 年的磨砺,终于在 2024 年迎来重大转机,为沿线国家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回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球化的浪潮促使各国寻求更紧密的互联互通。那时,中吉乌铁路的构想应运而生,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悄然种下。
1997 年,在“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组织的巴黎会议上,这一构想首次被摆到台面上,中、吉、乌三国趁热打铁,迅速签署了建设铁路的合作备忘录,规划中的铁路全长约 523 公里,中国境内占 213 公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260 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50 公里,这本该是一场高歌猛进的建设之旅,却没料到前路荆棘丛生。起初,技术标准上的分歧就给项目泼了一盆冷水。中国长期采用国际通用的 1435 毫米标准轨距,这样能与国内庞大的铁路网无缝衔接,利于货物的转运和流通;而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通用 1520 毫米宽轨标准,若要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大量基础设施改造和资金投入,双方僵持不下。
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复杂的地质条件也横亘在前,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还有高烈度地震区的威胁,施工难度超乎想象,这使得项目在签署备忘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在纸面上,毫无实质性进展,甚至一度被束之高阁。时光流转到 2022 年,国际形势的剧变成为了项目转机的催化剂。俄乌冲突爆发,地缘政治格局重塑,各方势力重新审视自身发展需求。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瞅准时机,向俄罗斯方面诚恳解释中吉乌铁路对本国的重大意义,这条铁路于吉国而言,就如同空气和水,关乎民生与未来发展。俄罗斯权衡利弊后,态度转变,不再阻拦。这一关键节点过后,三国如同解开枷锁,迅速行动起来,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有序展开。
2023 年,三国在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为项目落地夯实基础;2024 年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6 月 6 日,中吉乌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字仪式在北京盛大举行,标志着高层合作的坚实决心;9 月 28 日,中吉乌铁路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负责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段的融资、建设和运营工作,明确了分工协作的精细架构;12 月 20 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在第三届人民库鲁尔泰会议上难掩激动,宣布这个“几十年来只停留在纸上的项目”终于要付诸实践;12 月 27 日,项目启动仪式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贾拉拉巴德隆重举行,同日,投资协议签字仪式顺利完成,为项目注入资金保障,至此,中吉乌铁路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按计划将于 2025 年 7 月正式开工,工期 6 年。
中吉乌铁路一旦建成,意义非凡。从交通层面看,它将重塑区域交通格局,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最短货运路线,以往我国西部地区货物出口欧洲、中东,需绕道而行,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如今从新疆喀什出发,途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直达目的地,货运路程大幅缩短 900 公里,时间节省 7 至 8 天,极大提升运输效率,让新疆从内陆边陲华丽转身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也让中亚国家与外部世界紧密相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段虽施工难度大,但设计时速 120 公里的单线铁路(预留电气化条件),设 20 座车站,将如动脉般贯穿其国土,激活沿线经济。经济领域更是受益良多。对中国来说,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飙升,新疆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工业产品能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运往中亚、欧洲,促进当地产业蓬勃发展。
吉尔吉斯斯坦摇身一变成为过境国,年过境货物量预计可达 1500 万吨至 2000 万吨,仅过境运费收益预期每年就能达到 2 亿美元,还能优化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带动运输业崛起,为矿产资源开发开辟坦途,推动国家经济腾飞。乌兹别克斯坦身处中亚中心,作为双重内陆国一直渴望破局,中吉乌铁路助其梦想成真,成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国际性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得以强化,吸引海量国际投资,为经济注入活力。在区域合作维度,中吉乌铁路是当之无愧的黏合剂。建设过程中,三国政府、企业携手并肩,攻克一个个难关,本身就是区域合作的生动样本。建成后,贸易往来更加便捷高效,中亚的能源资源能顺畅运往中国,满足能源需求,中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也能“走出去”,助力中亚国家提升基建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人员往来也将更加便利,民间交流、文化互鉴日益频繁,三国友好关系的纽带将越系越紧。
中吉乌铁路项目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的建设,更是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融合的结晶。近 30 年的筹备,见证了各国在时代浪潮中的抉择与坚持,如今项目破土动工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沿线国家需齐心协力,在建设中应对资金调配、生态保护、技术融合等诸多难题。但只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这条铁路必将成为连接三国的希望之路、繁荣之路,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夯实根基,也为世界展示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让我们满怀期待,静候它的通车之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