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成本仅11.5元的营养食品,“摇身一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售价5000元一疗程……这样的骗局仍在不断上演,一些老人即使“赊账”也要购买。近期,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打掉一保健品诈骗团伙,团伙主要成员王某某及其上线贺某某等16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保健品坑人骗局虽然是顽瘴痼疾,但也出现一些新动向。比如过去保健品营销以线下举办培训或讲座为主,以发放鸡蛋等小礼品或上门实施“亲情营销”为辅,手段比较统一和固定。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直播的兴起,近年来保健品骗局套路也在不断翻新,其中,利用电商平台、视频直播引流,已成为保健品欺诈的新套路,这类骗局更加隐蔽,波及范围更广,给消费者维权与执法监督带来了新挑战。
据媒体调查,在这次案件侦破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相较于过去线下销售多选择酒店会议厅、郊区度假村等固定地点,当前不法人员反侦查能力强,常常“打游击”,流动作案,这就为警方取证设置了障碍。这次诈骗团伙选取的“讲座”地点多为城市周边的中档饭店,在能容纳20多人的大包间内开展活动,且要等到活动前一天才通知具体的时间、地址。该团伙“业务员”还采取对老人“人盯人”模式,不允许外部人员进入会场。这些都不利于有关部门对此类违法活动实现精准打击。
更值得关注的是,保健品欺诈团伙成员的“业务能力”也在提升,个人信息来源也更加丰富和准确。多位办案民警表示,在这次案件侦办当中,很多从事保健品诈骗的“业务员”有保险推销员等从业经历,他们手里掌握或非法获取大量客户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欺诈。
这一新动向更值得警惕。要知道,保险推销员通常十分了解客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也都会写入保险合同当中,从而被推销员所掌握。尤其是,商业医疗保险推销员对老年客户所患疾病和健康需求十分熟悉,他们中一旦有人利用这些信息对老年人实施保健品诈骗,即使防骗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也可能会防不胜防。
这起案件警示社会,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首先要做到信息收集最小化,信息储存和销毁规范化。针对任何广泛接触个人信息的从业人员,包括保险推销员、医务人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等,则要出台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防范和禁止他们暗自收集个人信息。此外,这类从业人员在改行进入保健品销售等相关行业时,要及时将他们纳入重点监管名单,避免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个人信息实施欺诈。
保健品欺诈越来越精准,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因此防范与打击保健品欺诈也要动态掌握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从而更加高效精准地预防和监管这类骗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