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各位医生、家长需注意!
撰文 | 白日梦
2024年12月25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1]: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将现行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简称百白破疫苗)和6周岁接种1剂次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
图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通知
疫苗接种程序哪变了?
接种程序主要调整为:
疫苗第1针提前:由3月龄提前至2月龄;
第3针推迟:由5月龄推迟至6月龄;
第5针接种:6周岁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
疫苗接种程序为何要变:百日咳再现提出新挑战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疾病,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在全国范围内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日咳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然而,近年来,“百日咳再现”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对百日咳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1年,监测数据表明,在接种率维持高水平的同时,天津市百日咳发病较以往明显增加,具有百日咳再现特征[2]。2011年~2017年,我国百日咳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13年的0.13/10万上升到2017年的0.75/10万,其中<1岁婴儿占比64.33%[3]。2018年~2022年,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为0.32~2.71/10万,其中<1岁婴儿占比52.4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疾控”)发布《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5]数据显示:2023年百日咳报告病例数共计41124例,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1月),2024年的百日咳报告病例数共计48,7659例,远超2023年水平。
2023年10月以来,我国百日咳报告病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截止2024年3月,累计报告12例死亡病例,11例为0~2月龄,1例为7月龄,均未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基于此,中疾控建议,根据现有研究证据,优化调整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免疫策略。
3月~6月,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地均处于百日咳百日咳疾病流行水平周期性上升期,截止6月2日,我国报告百日咳病例数达2023年同期的55倍[8]。基于循证决策,推进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免疫策略调整已迫在眉睫。
6月~11月,百日咳报告病例数逐步下降,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月,百日咳报告病例数为7829。
图2 2024年1月~11月百日咳报告病例数
百日咳再现的原因复杂,随着医务人员对百日咳知晓关注度的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推广和百日咳监测能力的提升,临床百日咳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此外,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无法诱导终生免疫、菌株变异、百日咳鲍特菌耐药等,都是导致百日咳再现和周期性流行的因素。
疫苗接种的核心目的:预防和减少婴幼儿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病例
百日咳人群普遍易感,6月龄以下婴幼儿是高危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窒息、惊厥、肺炎等。《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6]指出,百日咳免疫接种的核心目的是预防和减少婴幼儿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7]推荐采取3剂次基础免疫程序,第1剂最早在6周龄且不晚于8周龄时接种,后续剂次则间隔4~8周,且在6月龄前完成3剂基础免疫。
为进一步探索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部分发达国家将孕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常规接种计划。全球百日咳行动计划(GPI)建议对妊娠晚期的孕妇接种减少了白喉、百日咳抗原含量的百白破联合疫苗,以提高母传抗体水平;或实施“茧策略”,即对产后母亲及家庭成员和新生儿密切接触者进行接种,形成“茧房”式保护,该策略在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取得良好效果,但在我国施行现实难度大。
随着儿童疫苗的高覆盖,幼龄儿童因普遍接种疫苗受到保护,然而疫苗并不能使人体获得持久免疫,随着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免疫的衰减,体内抗体已衰减至无保护作用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成为婴幼儿百日咳病例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多个国家开始推荐对学龄儿童、青少年和重点成人开展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加强免疫。
此前,我国百日咳免疫程序为3、4、5月龄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在18~24月龄加强1剂次百白破疫苗,另在6岁时加强1剂次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然而,中国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显示[3,4],在2011年~2017年和2018~2022年报告的<1岁婴儿百日咳病例中,≤2月龄的婴儿数分别占28.5%和26.44%。分析比较数据发现,小月龄婴儿更易发生百日咳,年龄越小、无疫苗接种史、疫苗接种次数不完全的婴儿,重症百日咳的发生风险越高。
基于此,我国学者积极探索将中国儿童百日咳疫苗初始免疫提升至2月龄甚至是6周龄的可行性。同时,还需探索在现有免疫程序上开展学龄前儿童加强免疫的有效举措,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百日咳疫苗接种程序的变更:循证证据支持
在我国,约有98%的产妇和96%的新生儿缺乏百日咳保护性抗体,百日咳患病风险高。2024年4月,《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简称“2024指南”)针对百日咳的临床问题提出12条推荐意见[8]。基于目前研究证据总结,提出:
推荐意见9:2月龄婴儿可以开始接种首剂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低把握度证据,有条件推荐)。基于目前研究证据提示,2月龄初次接种百白破疫苗比3月龄初次接种可使婴儿提早获益。
推荐意见10:4~6岁学龄前儿童加强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中等把握度证据,强推荐)。现有证据显示,4~6岁学龄期儿童接种第5剂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总体是安全、可耐受的,可获得免疫保护。
2025年1月1日起,根据我国百日咳等传染病疫情防控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月龄婴儿的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的免疫程序,使婴儿提早获益,加强对学龄儿童的保护。
预防措施还有哪些?
疫苗接种并非终生免疫,面对百日咳再现的困境,还有哪些预防措施可行?
1
佩戴口罩
百日咳作为乙类呼吸道传染病,佩戴口罩是预防此类疾病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疾病流行期,近距离接触百日咳病例时,应佩戴口罩;当家庭成员出现相关呼吸道感染症状时,照护婴幼儿应当佩戴口罩,以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2
卫生习惯养成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类疾病的重要基础,勤洗手、常通风有助于应对呼吸道传染疾病,降低感染风险。
3
重点人群监护
无免疫史的婴幼儿是百日咳发病的高风险人群。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家中有1岁以下的婴幼儿,在疾病流行期需重点关注和保护。典型的百日咳表现为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高音调鸡鸣样哮吼声,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及时筛查百日咳。
4
暴露后预防
“2024指南”和《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版)》[9]推荐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根据暴露场景和时间、百日咳疫苗接种史,酌情推荐暴露后21天内口服抗菌药物加以预防,最好在暴露后14天内预防用药:
(1)1岁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
(2)未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的婴儿;
(3)未全程免疫的幼托机构儿童;
(4)医疗机构和新生儿照护机构负责照护3月龄以下小婴儿的医护人员;
(5)幼托机构工作人员;
(6)聚集或者暴发疫情场所涉及的密切接触者(需注意的是,此类群体是否需要选择口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需结合疫情影响程度综合考虑,不可一概而论。暴发疫情场所为封闭或半封闭场景,可以酌情考虑暴露后预防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关于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EB/OL].(2024-12-26)[2025-01-02].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14/common/content/content_1872098276166717440.html.
[2]张颖,黄海涛,刘勇,等.天津市社区人群百日咳发病监测及传播特征研究[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3): 209 – 211, 257.
[3]宁桂军,高源,吴丹,等. 中国2011-2017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8,24(3):264-267, 273.
[4]吴丹,郑徽,李明爽,等. 中国2018-2021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2,28(6):638-643.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EB/OL].[2025-01-02].https://www.chinacdc.cn/jksj/jksj01/.
[6]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42(6):955-965.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ertussis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 September 2015[J].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2015,90(35): 433 – 458.
[8]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方法学专委会,等.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5):1258-1279.
[9]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EB/OL].[2025-01-0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5/content_6955101.htm.
专家简介
曾玫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感染传染科副主任
第21-23届WHO基本药物选择和使用专家委员会委员
WHO抗生素和药物评价工作组专家成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组长
国家卫健委儿童用药专家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学病分会第11-12届委员暨儿童感染与肝病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预防接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第1届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感染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组组长
临床擅长和研究领域:儿童感染/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诊治,抗生素使用策略及细菌耐药,疫苗的临床问题
本文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审核:曾玫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责任编辑:小叶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