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死了,你的尸体上可以分析出哪些信息?
法医可以通过尸体解剖可以确定死因。通过尸冷、尸斑、尸僵等现象推断死亡时间。通过DNA分析、牙齿和骨骼特征,进行个体识别,确认身份。
就算时间往后推1000年,尸体身上只剩一副骨架了,考古学家依然可以通过尸体得到有用的消息。通过碳14断代法可以推断出死者生活的年代。通过同位素分析确定出死者的出生地和成长地。通过DNA测序来找出死者的亲属关系。
考古学家究竟是如何通过分析尸体来还原历史的?我们的现代社会推行火葬,会不会直接在未来的考古学中导致“断层”?
800年前的不腐古尸
让我们从一个南宋古墓的发掘现场说起。
1986年8月1日下午3时左右,位于福州火车站附近的茶园山小学工地上,挖掘作业中的工人们意外发现了一件坚硬物体。随着泥土被翻开,一个由金丝楠木制成的红色棺材逐渐露出了其轮廓。工地负责人迅速与当地相关单位取得了联系。
考古专家迅速介入,将棺椁紧急送往实验室分析。当棺盖被移开时,一股强烈的刺鼻气味随之逸出。由于事先准备了防毒面罩,专家们得以安全地进行气体检测。仪器的检测结果显示,棺内气体中含有高浓度的汞蒸气,这意味着棺内可能存有大量的水银。
在确保汞蒸气充分分散后,专家们开始对棺椁中的水银进行处理。经过仔细的抽取,估计棺椁内原本含有的水银量大约为1700千克。随后另一口同样的棺椁也被挖掘出来送往实验室开馆,令人惊讶的是,两具保存异常完好的遗骸静静地躺在棺椁之中,分别为一男一女。
尽管这些尸体已经历经了千年的时间,但它们依然保持着死亡时的姿态和容貌,仿佛时间在他们身上停滞了一般。
专家们发现遗体的皮肤胶原组织异常饱满,血管结构清晰可见,且全身关节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男性遗骸显示出高大魁梧的体格,估计身高约一米八,根据其体态特征,推测其死因可能并非疾病或自然老去,而更可能是由于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
女性遗骸娇小柔弱,双手交叠于胸前,专家推测应该是墓主人的配偶。两具尸体上还包裹着十几件精美的衣物。在棺木之间的空隙处,还放有大大小小的丝织陪葬品。
如此高规格的尸体处理揭示了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关于尸体到底是谁,随着发掘的进行谜团也逐渐揭开。
在清理墓室的时候,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条陪葬的帛幡(挽联),帛幡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铜竹昔时膺凤诏;风云他日趣鳌头。
军民上下咸思德;赏罚分明善用人。
正直忠良摩万姓;宽仁骨鲠劳三军。
军民揾泪持杯送;无福登消好帅君。
从这条帛幡中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生活在南宋时期马革裹尸的将领,但是仅凭这一点信息还不足以准确锁定他的身份。后来在整理男尸陪葬品的时候发现了另一条帛幡,这条帛幡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夔门日日望君来,鄂渚人怀去后思。争似早登黄阁去,普天霖雨总无思。
经过严谨的学术推敲,可以推测这首哀悼诗作很可能出自墓中女性之手,她向已故的丈夫倾诉着无尽的悲痛。诗中提及的“夔门”,特指位于重庆奉节地区的瞿塘关,而“鄂渚”则是指代湖北武昌地区。一位将领在远离家乡的夔门遭遇不幸,这暗示着当时发生了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据史料记载,公元1235年6月,忽必烈指挥蒙古大军,沿长江三路南侵,入侵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措施失当,仙人关失守,大将赵友闻战死。西路横扫四川,宋军退守夔门。
在夔门双方展开了厮杀,南宋军队惨败,几员主将全部阵亡。而墓主人就是南宋抗蒙元将领中的一员。
在对男墓主的遗体进行深入的医学分析后,专家揭示了其死亡的真相。通过第二次X光检测,发现男墓主腰部脊椎存在脱位现象,这种脊椎断裂是致命的,足以导致死亡。
此外,尸体表面出现的尸蜡现象表明,男墓主在死亡后不久便接受了防腐处理,因为尸蜡仅在尸体死亡后特定环境下短时间内形成。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男墓主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了来自背后的致命一击,导致其生命终结。为了确保其遗体得以完整且尊严地返回故土,其战友采取了防腐措施。他们将水银从男墓主口中灌入体内,并在棺椁内倒入水银,使尸体得以浸泡。随后,经过长途跋涉,遗体被送回福州,以完成其最后的旅程。
火葬与考古学困境
尸体的特征以及棺椁中的陪葬品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墓主人相关信息,这位英勇抗元将士的丰功伟绩得以跨越800年重现在我们眼前。
自195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广火葬,至今它已成为主要的丧葬方式。考古学家们因为而火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火葬会烧毁信息,性别、年龄和其他识别特征会被火擦干净。
“在欧洲,尤其是在公元前二千年和前一千年,我们几乎全是火葬。”罗马文明博物馆的生物考古学家Claudio Cavazzuti 说。当今社会的考古学家对于古罗马时期社会的人口结构研究几乎是断层式的缺乏,西方考古学家对于古罗马时期的火葬文化非常头疼,他们根本无法从一堆骨头渣里推断出尸体到底是什么性别,是哪里人,生前体态是怎么样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生物考古学家都倾向于通过对比男女骨骼重量差异来区分尸体的性别,但是用这种方式分出来的女性的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这种方式明显大有问题。
后来西方考古学家们使用了另一种方式来推测尸体的性别,他们通过陪葬的物品来假设尸体的性别,例如武器对应男人,饰品对应女人。然而多数考古学家都承认,能保证陪葬品所表明的性别与个人的生理性别相匹配。华沙大学的考古学家
Elżbieta Jaskulska说,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文化承认的性别比男性和女性多,因此关于二元性别的假设很不切实际。
好消息是,近年来关于骨灰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研究者们现在能够从一些火化的骨头中提取元素锶的同位素,通过这些同位素可以分析一个人在哪里长大,这反过来又可以揭示人类的移动模式。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西方考古学家对热衷火葬的古罗马人做出更准确的社会分析了。
今天的西方考古学家面对古罗马人的骨灰一头雾水,试想一下,未来的考古学家在面对我们的骨灰时又会是什么反应呢?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大概没有被未来的考古学家们研究的必要了。
未来人不需要“传统考古”了?
考古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信息产生的速度不断增长,保存的方式不断进步。到了未来,考古学家就已经没有必要通过研究我们的骨灰来获取信息了。
考古学和历史学是遥相呼应的学科,二者分别通过研究物质资料和历史文献来解读过去。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文化断层,隋朝牛弘曾提出“五厄”试图理清文化断层产生的主要原因: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萧绎焚书,书厄五劫到后面更是发展到十六劫。中华文明大量的历史资料毁于一旦,没有文献资料历史学就无从推断过去的社会,但考古学让我们在文化断层中得以通过文物管中窥豹,了解过去的社会。
说到底文化断层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天灾人祸导致文献资料丢失,一些团体对资料敝帚自珍导致信息不流通。
当今更应该注重于保存好社会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保障信息有一个安全的储存环境,这样未来的考古学家比起研究我们的遗骸,显然还有更多的信息可以直接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