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都市极核”,是重庆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这里,为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如何在这些场景里下足绣花功夫,探索形成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渝中样本”?
“渝中城市管理要干在先、走在前。”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越德川说,渝中区城市管理局以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助力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效能为重要抓手,积极主动探索,不断转化实践,助力渝中区加快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高地。
创新建立“3356”工作机制
让“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
渝中区浮图关的红墙被誉为“重庆的故宫”,也是“开往春天的列车”的入口之一。而它所在的浮图关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停车难、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缺位等问题曾是居民们烦心的“老大难”问题。
浮图关红墙
“城市管理的传统模式难以触达基层细节,所以像浮图关停车难这样的‘大事’,必须创新治理方法。” 越德川说,针对浮图关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的“停车难”问题,渝中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牵头对接区消防支队、交巡警大坪大队等部门,利用征收闲置地块开设了临时停车场,增加临时停车位250余个。同时,“见缝插针”建设小微停车场,新增标准划线停车位85个。
事实上,越德川口中的“大事”是渝中区“城市管理进社区”“3356”工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这一创新工作机制具体包括“三事分流”、“三级联动”、“五色服务”和“六个走进”等内容。
其中,“三事分流”是指渝中区城市管理局按照“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的工作要求,对社区群众反映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采取分级分类处置:“小事”由“城市管理进社区”服务站联络员处理;“中事”由渝中区城市管理局相关业务科室协调;“大事”由对口局领导班子成员调度。
越德川表示,“三事分流”既提高了处置效率,又实现了区城市管理局—街道—社区的“三级联动”。
同时,渝中区城市管理局通过整合“党旗红+城管蓝、环卫橙、园林绿和市政黄”“五色服务力量”进入社区网格体系,聚焦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城市供水、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园林绿化等领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常态化巡查、维护与服务工作,实现了城市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绿化工人精细化管护城市绿化景观
环卫保洁进社区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还深入开展“六个走进”,积极推动党建品牌、服务事项、管理职责、城市管理执法、普法宣传、智慧城管进社区。
越德川说,“3356”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问题“反映—受理—处置—回复”闭环管理,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达到950余个。
停车“移位”、设施“升级”
从“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除了“3356”工作机制,渝中区还有多个项目候选2024“发现重庆之美”重庆城市治理典型案例。越德川说,这些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小切口”解决了“大问题”。
文化宫与儿童公园新建连接通道
以渝中区实施“停车‘移位’”将重庆儿童医院与文化宫车库连通的缓堵促畅案例为例,位于渝中区中山二路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修建年代较早,停车位等配套设施严重短缺。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在开展“渝城助医”专项行动中,充分利用距儿童医院一墙之隔的文化宫闲置停车资源,通过拆除围墙、迁改线管、移植树木、铺设道路,成功打通儿童医院与文化宫车库之间的道路通道,儿童医院就医停车“移位”到文化宫,实现720个车位共享。儿童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渝中区城市管理局也从投放环境这一“小切口”入手,创新推动规范化、智能化、人性化、多样化“四驱并进”,对全区1800余个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提档升级,助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垃圾分类指导员桶边指导
垃圾分类投放点提档升级
“可以说,渝中区的每一个‘最美’候选项目,都是城市治理便民惠民的成果。” 越德川说,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将持续在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更多“最美”,让群众幸福有感。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