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角村全貌 许海钦/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角村全貌 许海钦/摄

■ 黄喜祖

踏着冬日的那一抹铺展在海湾的暖阳,带着期待的心舟,行走在飘带似的海滩,我在寻找,寻找那曾经的渔村往昔的一段时光,回味着当年味蕊上的风韵绵长。

那年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一处被人们描述为“水咸路颠沙多风大”的偏僻村庄——福建省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捕鱼,是这个村子的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营生,人们称之为渔村。海鲜,就是他们生活的希望,秋夏是海鲜生产的旺季,而寒冬腊月也依然海鲜满满。

“来到这里,生活上没有别的可图,唯有海鲜货好,便宜,好好吃,不然‘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一位老教师如此告知我。

一天,大约也是在这样的冬季。学生们晚自修刚刚结束,几位外地的老师凑在一起商量着吃点啥,垫垫肚子,也抵御这寒冷天气。

“走,去网埕尾,吃双国师傅手工练出来的虾丸。”一位老师提议。

“对,好久没有光顾了,今晚得去。”另一位老师附和道。

于是,三五位教师结伴,哈着气,搓着手,一路小跑着,向网埕尾而行。

“老师啊,好久没来打牙祭啦,晚上有没有兴趣每人来一碗呀?”看到一行老师掀开垂挂的布帘子,与冷风一起挤了进来,那位被大家称为双国师傅的人热情亲切地招呼着我们。

我借着灰暗的煤油灯光一端详,就是一名上了年纪的老者。估计原来是讨海的渔民,觉得已经力不从心了,从而改换门庭,“转业”经营海鲜餐饮吧?看着他那一脸“出没风波里”的枣红色脸庞与布满风霜的褶皱,我心里有了这样的猜测。

“来啰,香喷喷的虾丸,一碗一毛钱嘞。”不大一会儿,一声拉长声音的招呼,转瞬间数碗还冒着热气的海碗,就轻快地摆在了眼前一张木头方桌上。那碗中的数颗圆溜溜、红扑扑的丸子,还上下沉浮,几片葱花几叶芫荽一撮芹菜末,也在碗中漂着。

“这是采用当天捕捞上岸的剑虾,制作而成的,老师傅秉承老传统工艺,手工捶打出来的……”老教师一边品尝一边向我普及这虾丸子汤之门道。一尝, 果真如他所说:虾肉的绵柔与鲜香和着Q弾之筋道,搅和在一起,不停地在口中律动。食之美,竟然如此妙不可言!

此地海鲜,一尝鲜,一开端,舌尖上的味蕊就被“套牢”了。

“双国师傅,还有一绝——虾枣。哪天再带你尝一尝。”出了双国师傅的海鲜餐饮摊子,那位老教师说道。

时隔半个月,就是冬至。我们又一次到访。

“来嘞,刚出锅的虾枣,老师,还是每人来几个?”还是同样的吆喝,一样的热情招呼。

夹起一个虾枣观之,也是溜溜的圆,大约伍分钱币大小吧,表皮裹着一层焦黄,蘸着酱料送进嘴里,一咬,那层嫩皮儿自然而然裂开,尔后,那些含着的少许汤汁,与虾肉的香味贴合一起,一同在舌面上飘忽不定地上下蠕动着,但那种香味儿却与虾丸不大一样,它的香,不只是舌尖上的香,而是纵贯整个口中,直至喉咙与鼻腔;那些被高温花生油“炜过”的虾肉,此时并不一下子就在嘴里兜转开来,而是慢慢地在舌尖融化,就如含入棉花糖那样的绵柔与香津。而这种香津味儿,把海鲜的香与咸、嫩与柔、筋道与津甜,集约在一起,给人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

这次,吃完虾枣,我特意向双国师傅请教,咨询他纯手工虾枣的制作流程。

“其实,‘讲破不值半毛钱’哦。虾枣的制作,前面的工序与虾丸一个样的,需要下苦功夫捶打。区别在于后面的工序不同:虾丸子捶打后要下锅煮熟,而虾枣不需要开水煮熟,而是直接下油锅炸成,就行。我的虾枣一掰开,表皮稍微焦黄,而里面却含着虾肉与汤汁,这就叫‘皮焦里嫩’,做手艺,得有讲究。”对于我的所谓“请教”,双国师傅“留有一手”慢慢地说道。

之后,听人介绍,双国师傅的虾丸与虾枣,是这个渔村的头牌。所谓的“头牌”,说的是他做出来的虾丸、虾枣,外观好看又好吃。其他家与他没得比,也难比。

双国师傅在挑选食材上有他自己独到的眼光。他以渔民的老道眼力,所挑选的剑虾,其肉质十分肥嫩鲜美。

除了情愿花时间将虾肉捶打成浆成泥,直至丝毫看不出那是使用虾肉为原料做成的,再自己添加一种采用食用中药材熬制的汤汁,去腥除腻,才使得那虾丸、虾枣,入口时,完全剔除了海鲜的腥味,入口香爽甘怡。

手艺给予味蕊丰满,如果这种农村人的手艺活儿,也可以有段位的话,凭借如此醉倒味蕊的海鲜小吃之绝活,可评什么段位?一旦这些美食,在寻常巷陌中破茧,说不定就是“非遗”一项。走出双国师傅的海鲜摊点,我不禁如此想来。

光阴,一寸寸徜徉。在这所小学待了几年,来学校的日子长了,与本村的人“混”得熟了,听得大家所说的关乎渔村的海鲜小吃也就丰富了起来:鱼饺、鱼面、鱼丸、虾丸……

在这里,我知晓了海中之鱼虾,竟然可以制作出如此之多的美食花样!

经年之后,我调出了这所小学。再后来,我改行了,也就很少再寻那些曾经的渔村海鲜小吃,还真的应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那句箴言。而网埕尾的那些个海鲜摊点究竟存在与否,就更难以知晓。虽然偶尔下乡到此地,但也来去匆匆,无暇顾及。

随着经济浪潮的兴起,这处原先曾经是“煤油灯点不起,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的“三不起”渔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这个海岛县最早进入“全国文明村”行列的村子,以前渔家的老旧房屋,规划整齐,宽敞的村巷,明亮的渔家别墅,鳞次栉比。渔村里的讨海人,不再局限于捕鱼一种营生,而是旅游、养殖、捕捞、加工,百业俱兴,成为一个“家中有别墅,城里有楼房,腰包有钱币,出门有小车”的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心舟,行走在味蕊上;时光,怜悯着旧眼眶。在网埕尾徘徊、顾盼、怀旧。昨日的时光,已经远去,只是人声鼎沸,涛声依旧。听当年的学生讲,双国师傅早年归仙,网埕尾已经逆袭为“网红打卡点”,海鲜小吃一条街、电商、微商、水产品店,向世人展示着渔家人的傲娇。那些之前的各色海鲜小吃,依然还是那么诱人,以鲜香、绵柔、清爽、细嫩一众独特的海鲜风味,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捧场。

跨年之际的献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这里。新时代的巨椽擘画,靠海吃海的村子,一定会幸福绵长。我想,应该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