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林碳汇项目强调造林“从无到有”,这样才能有新增的碳汇。视觉中国 / 图

公众意见虽不乏个别“友商”的“挑刺”,但总体上非常专业、中肯且富有建设性,“网友们看得跟审定机构一样细”。

一些错误很低级。例如,在开篇的“项目概述”和“项目地理边界”等内容的描述中,就疑似出现遗漏标点符号、错别字等失误——“项目”写成了“项目项目”。

强调造林“从无到有”,才能有新增的碳汇,但某块土地之前到底有没有树,相关记录却很少。

黑龙江大兴安岭、西藏林芝、江西赣州……来自全国天南海北的“卖空气”项目,正被全网围观。

自2024年9月起,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可查询正在开发的CCER项目信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包括林业、能源工业(光热发电、海上风电发电等)等类型,可用于抵消碳排放。

与能源工业类项目静悄悄的评论区相比,截至2025年1月初,公示的26个造林碳汇项目收到的意见可谓“精彩纷呈”——上至方法学,小到错别字,每个项目都受到了堪比审定机构的专业审视。

CCER开发的流程包括项目设计、审定、备案、监测、签发等多个环节,目前公示的大多数造林碳汇项目还停留在完成项目设计的初始环节,未经审定。项目设计文件“晒”到网上,不仅要接受审定机构的把关,还要遭受全网围观,可敦促项目方改进。

两年前,林业碳汇被想象成“财富密码”,开发机构数量井喷,跑马圈地,业务员甚至扛着打印机进村签约项目(详见南方周末报道《》);两年后,新版CCER造林碳汇方法学要求严格,项目完成难度大,搞不好还会赔钱。某些林业碳汇项目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争抢场面几乎销声匿迹。

格式和错别字只是CCER项目开发的冰山一角,但这些本应避免的低级错误暴露了造林碳汇项目质量的参差不齐,林权证等关键材料缺失的共性行业问题。

01

低级错误

截至发稿,共有26个林业碳汇项目正在公示或公示结束。作为CCER重启后最早一批上网的项目,它们即使担当不起“优等生”,也能被称为行动最积极的“先进生”。但留言意见中,纠出了诸多错误。

此次信息公开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赞誉。绿色和平企业碳中和与林业碳汇项目顾问杨方义观察到,公众意见虽不乏个别“友商”的“挑刺”,但总体上非常专业、中肯且富有建设性,“网友们看得跟审定机构一样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的CCER项目。网页截图

一些错误很低级。例如,青海省互助县造林碳汇的项目设计文件,在开篇的“项目概述”和“项目地理边界”等内容的描述中,就疑似出现遗漏标点符号、错别字等失误——“项目”写成了“项目项目”。

铜发集团开发的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造林项目的设计文件里,计算公式大多都是乱码。“作为正式的项目设计文件,这些失误都应该避免掉。”提意见者称。

这个项目的计算时间可能也有误。因为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所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第一年计入期从2020年9月23日开始计算。但这个项目第一年计入期内减排量被质疑数量过大,有意见推测,可能是错将计入期算成2020年全年,这样减排量应该是目前显示的1/4。南方周末记者未能接通该开发机构电话。

有的项目点疑似与其他项目重合。比如青海省互助县造林碳汇项目,有提意见者指出:根据项目提供的造林点位判断,部分面积与青海已经开发的另一个碳汇造林项目重合。南方周末记者拨打该项目设计文件中披露的开发机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有的项目被质疑使用了旧版方法学。比如内蒙古森工集团中北部造林碳汇项目设计文件中写到,所用方法学是“AR-CM-001-V01”,这是国家发改委2013年发布的旧版《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而新版方法学的名字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2023年发布。

方法学写错恐不只是笔误。项目设计文件中的部分细节内容,也参考了旧版方法学,与新版方法学的规定不同。该项目的开发机构代表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方法学是旧版的甚至不是孤例。江西省南康区造林碳汇项目,也被留言质疑,文本疑似使用了旧CCER方法学的模板。

“项目设计文件这么重要的文件都出现了这么多错误,说明一些项目‘跑步进场’,开发机构不专业或态度不认真。”杨方义认为。

早在2017年,由于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CCER暂停。直到2024年1月,CCER才重启。“或许可以推测,此前的CCER第一阶段被突然叫停,可能当时也存在类似问题。”杨方义推测。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5家收到意见反馈的项目开发机构,4家婉采访或电话未拨通,1家回复了采访。

02

证明造林“从无到有”

如果标点和方法学错误是主观问题,可以避免,有的共性问题则是客观原因导致。例如,公示的26个项目中,有12个项目都被质疑存在土地合格性问题,是“出镜率”最高的意见之一。

所谓“土地合格性”,源自CCER造林碳汇方法学的要求:项目土地在项目开始前至少三年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规划造林地。

这条规定简而言之,强调造林“从无到有”,这样才能有新增的碳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新版CCER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第一主笔人朱建华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这也是项目开发必须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何为森林?

方法学解释了“森林”的定义: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树种、郁闭度都有要求,郁闭度是衡量森林密度的重要指标,指树木树冠相互覆盖、遮蔽地面的程度。

设置时间限制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例如,清洁发展机制(CDM)要求项目土地自1990年以来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无林地,而国际核证碳标准(VCS)对此的相关规定是“近十年以来”。朱建华说,这么长的时间对中国绝大多数项目而言,很难追溯,也不好证明。

但即便只追溯三年,实践中证明“土地过去不是森林”,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造林碳汇项目收到的意见。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网页截图

例如,漠河林业局(原西林吉林业局)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已经通过审定,但之前也遭到了质疑。根据项目公示,审定机构出具的审定报告显示,项目业主采纳了相关意见,将项目开始日期从2015年修改为2017年,删去了被质疑的2015-2016年的造林地块。此项更正也得到了审定机构的认可。

某块土地之前到底有没有树,相关记录很少。“对于集体林,绝大部分林农都没有记录造林前信息的意识;即便是国有林,造林作业时的记录可能也不是非常精准和清晰,例如仅描述为‘荒山荒地’或‘疏林地’造林等,缺少造林前植被覆盖状况的信息。”朱建华说。

一种有效的证明办法是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每十年一次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但该数据较难获取。而且十年的时间跨度大,难以证明两次调查中间年份的情况。

熟悉林业碳汇开发的中创碳投首席双碳官孟兵站介绍,目前最常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依靠卫星遥感影像。但卫片难以获得或者获取成本较高;年代久远的卫片影像模糊;最重要的是,我国土地性质以官方调查数据为准,卫星遥感数据不能成为直接证据,只能作为参考材料之一。

还有开发机构实地调查访谈,以证明项目开始前的土地情况。但也被一些意见质疑称,访谈的公信力差,作为证明材料不够资格。

03

证明这是谁的森林

证明了造林“从无到有”之后,开发机构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森林归谁所有?

这涉及林权证明,也是意见反馈最多的问题类型之一。例如,“缺少林权证明文件”“授权代表及业主信息不全”“无法证明林权授权”等问题,共有11个项目涉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汇开发涉及真金白银,初期确定好林木所有权属极为重要。证明林权的唯一合法凭证林权证——却成为许多项目开发的“绊脚石”。

森林分为国有林和集体林两种类型。2003年起,福建、江西、辽宁等地率先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林权改革相当于林地版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分给农户。时至今日,林权改革仍在进行中。

孟兵站表示,许多林农较难获取林权证。即便有林权证,许多信息也并不准确,比如地理位置信息表述模糊,开发地块和林权证上的地块对不上。

如果项目地块分散,涉及成千上万户林农,专业开发机构通常不会接手,因为收齐林权证太难。林权改革鼓励林权像商品一样流动,林农之间关于林权的继承、租用、流转频繁发生,但林权证却没有及时变更,成为一本本“糊涂账”。

当林权证缺失或者不准确,难以成为有效证明时,一些开发机构想到的办法是让当地政府开具证明。但这种方法存在争议,方法学并未明确规定,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也尚未明确表态。

大多数审定机构也不认可这种方式。孟兵站认为,政府部门开具证明并不难,但政府也是造林碳汇项目的利益相关方,这意味着证明的公信力打了折扣。而且审定机构要对项目的真实性负责,一旦将来项目出了问题,审定机构和审核员也要承担责任,因此审定机构的态度偏向谨慎。

例如,对于山东枣庄市山亭区碳汇造林项目,有意见提出:项目地归村集体或林场所有,《林地权属说明》为区自然资源局开具,而林场为区自然资源局下属单位,林场和区自然资源局在此项目中有收益。区自然资源局为利益相关方,出具的文件是否有公信力?

当证据材料失效或缺失时,目前最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总面积中删去相关地块。孟兵站表示,被迫删除地块,有可能导致项目不赚钱,甚至还有赔本风险。

朱建华表示,关于林权证明的普遍问题,可能会促进林业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加强地块信息和权属等的基础工作,例如补齐和校准林权证上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龙岩武平县,在万安镇捷文村的“我有青山”主题馆,展示了2001年,村民领到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的图片。张斌/中新社/视觉中国

04

切开巧克力蛋糕

另一类意见频出的问题较为专业——碳层划分。意见反馈至少有8个项目存在该问题。

何为碳层?简单打个比方,如果将森林比作一个巧克力水果蛋糕,要计算每种成分的数量,把整个蛋糕都切开来计算,太过费时费力。如果把巧克力多和水果多的地方各分为一层,再从每一层中取出一小部分来计算,能大致推算每种成分的总量,这样分层原理类似于“碳层”。方法学的专业术语是:将无显著差别的造林地块划分为同一碳层。

影响碳层的因素包括立地条件(如土壤类型、坡度坡向、海拔等)、造林时间、树种、造林密度等。

一些项目被质疑碳层划分不合理。例如,有的认为某项目“碳层划分只考虑造林时间和造林密度,未考虑造林树种”。

但碳层如何划分才合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学采取的办法是“结果导向”,规定:项目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应满足90%可靠性水平下90%的精度要求。朱建华认为,只要最终达到该精度要求,就说明碳层划分是合理的。

碳层划分,除了关系到减排量计算的精度,也影响项目开发成本。孟兵站称,碳层划分越细,理论上减排量计算越准确,但同时也意味着越多的样地,造成监测成本昂贵。因此,开发机构要在精度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05

亏本买卖?

造林碳汇项目开发的成本不菲,孟兵站介绍,目前一个项目首次签发前的总费用近两百万元。

孟兵站算了一笔账:按照CCER价格为100元/吨(目前约93元/吨)计算,覆盖开发成本,至少需要2万吨减排量,造林碳汇的减排量核算周期为每五年一次,意味着年减排量4000吨以上,才可能在五年内不赔本。

如此大的减排量,需要造林碳汇的项目面积很大,一些专业机构如今已不考虑参与5万亩以下的项目。这意味着此前许多机构盲目圈下的地成了“负资产”。

在公示平台上,有一个只造林88.24亩的项目引发了关注。该项目年减排量仅20吨,为期22年的计入期总减排量也仅有431吨,按照CCER价格100元/吨计算,收益仅有4万多元,远低于项目开发成本。

此项目林地属国有林,在意见区有人提出质疑:此类政府埋单且亏本的项目,严重影响CCER市场健康发展,违背市场经济机制。还有意见认为,项目业主为当地政府林业工作站,有浪费纳税人钱的嫌疑。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监督管理。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造林碳汇项目,涉嫌主管部门不作为,没有起到监管作用。“造成公共财政资金浪费,甚至还能在网上公示,有点不可思议。”

CCER开发的流程包括项目设计等环节,目前公示的大多数造林碳汇项目只完成了项目设计,只有一个项目通过了项目审定阶段。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针对林权、土地合格性、碳层划分等项目开发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生态环境部曾组织搜集并制定了“百问百答”,但该文件尚未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4月6日,海南陵水,日落时分,实验团队开展海草床碳汇研究。视觉中国/图

06

提高造林碳汇的含金量

信息公开是为了提高造林碳汇项目的含金量,甚至关系到整个CCER、乃至碳抵消的信誉。

“林业项目的高要求是应该的。”一位林业碳汇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我国碳市场,CCER用于抵消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不超过5%,而在这5%中,大部分都是光热发电、海上风电等能源工业类项目,林业碳汇只占很小的比例。“林业项目必须具备额外性、真实性、唯一性、保守性,不能因为可能只占减排量1%的林业项目有瑕疵,就影响整个碳交易的质量。”

尤其是已有不少林业碳汇项目“翻车”的教训。2023年,英国《卫报》报道了碳信用标准主要制定机构Verra签发的90%以上的雨林碳汇夸大了减排量。同年,权威期刊《科学》发布的文章称,6国的26个防止毁林REDD+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并未显著减少森林砍伐,或减少量远低于预期。

上述林业碳汇的丑闻被曝出后,虽然Verra作出了反驳,但依然影响了林业碳汇的声誉。

遭受多重质疑甚至漂绿的指责,2023年,不少知名企业宣布放弃碳抵消(详见南方周末报道《》)。

朱建华表示,上述目前广受质疑的国际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是防止毁林类项目,而中国没有该类项目。造林碳汇项目的质量相对更能得到保证。

截至发稿,南方周末记者将已公示的26个CCER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加总,还不到公示的海上风电项目的13%。

但林业碳汇的市场前景并不一定暗淡。孟兵站称,还有一些面积较大、产权清晰的优质项目依然受到追捧。而且未来还会有其他类型的林业碳汇方法学出台,减排机理清晰、数据质量好、额外性明显的项目依然具有很大市场潜力。

“目前林业碳汇开发中遇到的共性和痛点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没有活力的林业碳汇开发市场,背离了设计的初衷。”朱建华说。

来源 | 南方周末 记者:林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