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烟台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是烟台迈入万亿级城市的开篇之年。作为山东第三座“万亿”城市,烟台在新的一年如何施策,备受各界的关注。
根据报告,无论是过去一年的总结,还是新一年的展望,“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烟台最鲜明的标签之一。
从年初《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发布实施,到年末山东省《关于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成文印发,20项政策措施和152项支持事项,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为烟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去年,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成功举办的“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是近年来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气变大会上举办的重要倡议发布活动,也是烟台首次在海外承办高级别国际会议,开创了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先河,也让烟台站上了世界舞台。
2025年,当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作为“三核引领”的烟台责任更重,必然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前,挑起“示范城市”应有的重担。
以绿色低碳重塑千行百业
烟台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建成了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投运了全国第一个商业化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形成了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
如今的烟台,正着力打造核电、风电、海上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
回顾2024年的烟台,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总投资560亿元的潍柴—比亚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万华乙烯二期实现中交,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获批;总投资1168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3个月营收突破130亿元,一个新的千亿级企业蓬勃崛起。
过去的一年,烟台清洁能源规模持续扩容,招远核电一期、烟威特高压获批核准,国电投核能总部运营中心封顶,全国首个城市级虚拟电厂入市运营,全国首个近海桩基固定式招远海上光伏项目和半岛北龙口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700万千瓦,稳居全省首位。
在烟台,乡村直流快充站已实现了“乡乡全覆盖”,绿色发展动能加速壮大,已经遍布辖区全域——
芝罘区、福山区分别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龙口市、招远市、蓬莱区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栖霞市入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昆嵛山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海阳核能供暖入选全国首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烟台工业门类齐全。近年来,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烟台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我国北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培育形成了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两个2000亿级,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四个千亿级,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从强化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再到新产品、新模式的加速涌现以及新技术深化应用,烟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重塑千行百业。
谋篇布局,预见一个生态未来
根据报告,2025年,烟台将“着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活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中国样板。
事实上,从《方案》的谋篇布局,我们可以预见一个更加深层发展的绿色烟台——到2030年,全面建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围绕城市产业与社会民生,烟台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美丽烟台建设等方面先行示范。
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产业。《方案》已经明确,烟台要做强标志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一步壮大高端化工、汽车、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并支持烟台市培育新一代核能、生命科学、深海空天、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型电子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
当产业架构焕新明晰,随之而来的就要解决如何“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方式低碳转型”。
烟台将推动“两高”行业能效提升,率先在全省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加快园区和企业绿色循环化改造,到2027年,烟台将建设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90家左右、绿色工业园区9家以上。
在构建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方面,到2027年,烟台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规划建设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谋划布局一批对绿电、绿氢、核能工业蒸汽需求较大的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支持建设绿电产业园区,开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打造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应用样板。到202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
可以说,“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的承办,拉开了烟台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的序幕,在烟台人看来,只有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主动对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四向发力”,加快推动改革开放,方能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动力活力。
着眼山东半岛,烟台依托烟威同城化,加快海阳-乳山、牟平-威海高新区联动区和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融入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
依托沿黄陆海大通道,烟台将加快在沿黄地区布局建设内陆港,深度对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锚定烟台、大连“双城联动”,烟台继续深入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论证工作,积极融入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
借势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省级园区,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双招双引,烟台将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
“加快实施高铁南站改扩建工程,完善青荣城际铁路、潍烟高铁、莱荣高铁高速铁路网;启动蓬莱东港区建设,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日韩出口中亚、欧洲货物在烟台集拼,开辟日韩海铁联运大通道;推动莱州、招远、莱阳、海阳通用机场建设。”
当《方案》织密烟台对外开放的通途大道,烟台必将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长岛,何以单独成篇
细研今年的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中国样板”被着重提及、单独成篇。
一句话,长岛的意义不仅限于烟台。
2023年8月,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到长岛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保护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上下功夫见实效;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烟台市长郑德雁提出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是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海岛生态实践,在各界引发较大反响。
事实上,如今的长岛并非只是一个烟台的地理概念。烟台正以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为载体,牵头发起成立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携手各方加强岛屿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经验互鉴,共同推进岛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探索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烟台长岛把国际零碳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一体谋划、协同推进,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为国际零碳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时至今日,每一位来到长岛的游客,都会被这“绿水青山海岛样板”所折服。
长岛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以“山水林海城”统筹谋划、整体施策、一体推进,使得全域生态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生态画卷初步绘就。
目前,长岛已完成10个有居民岛破损山体100%修复,林木绿化率超过60%,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庙岛诸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加快绿色转型,长岛禁止新上工业项目,并完成了公共交通新能源替代,推行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守护碧海青山,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达87.7%,近岸海域一类海水100%,鸟类数量由333种增加到377种。
从获评“中国公民最喜爱的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海岛”等荣誉,2023年,全区进岛游客人数、接待人次分别较2019年增长24.3%、116%,游客“过夜游”比例达到75.1%,人均消费提高到14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长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立足海岛区位优势,烟台长岛加快构建符合生态保护要求、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初步蹚出“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建设“蓝色粮仓”,获批设立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推行生态低碳养殖,养殖网箱体量和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等模式,引领海洋渔业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高值化发展;试水蓝碳经济,创出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全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得益于生态保护至上意识加快形成,长岛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第一、生态至上的理念外化为行动自觉。
一直以来,长岛人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项目建设服从生态保护,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路子。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立足海洋自然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海水立体养殖,引导群众从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这里在全省率先实现集中供暖新能源全域替代、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全域覆盖,岛内居民对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满意度超过95%。
作为一个万亿级的城市,核心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烟台奔赴绿色低碳示范城市的先行区,也是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区,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来源:界面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