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中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以“俄罗斯商品馆”、“俄罗斯超市”为名的商店,这些店铺声称售卖正宗的俄罗斯进口商品。

然而,多方调查显示,其中大部分商品,其实并非真正的俄罗斯进口货,而是国内制造,并贴上俄文标签的产品。

即使部分确实是俄罗斯进口的,据报道其售价也较高,超过俄罗斯本土不少。这种现象,被很多人戏称为新兴的“割韭菜”方式。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为它买单?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级别的骗局。

⩥尼日利亚王子骗局

“尼日利亚王子” 骗局,从早期的纸质信件,到电话传真,再到电子邮件,已流传几十年,经久不衰。

他们在信中自称是尼日利亚王子或高官,要以 “国家秘密” 形式将巨额资金转移至国外,需借你名义与银行账户一用。事成后,你能获上千万美元的 10% 作为报酬。

一旦你答应合作,骗子便会以进展不顺为由,让你垫付手续费、打点费等 “小钱”。可付过几次钱,对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乍一看,这种骗局漏洞百出:故事荒诞不经,措辞粗糙,甚至语法错误频出。

但在心理学和犯罪学中,这种表面上的“低级错误”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筛选策略。

骗子希望通过这些明显的荒谬之处,筛选出那些轻信、不加怀疑的人。毕竟,只有相信这些荒唐说辞的人,才会在后续步骤中进一步掏钱。

⩥ 筛选策略的有效性

筛选策略在诈骗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有效性,其具有两大突出优势。

1、降低成本:实施诈骗行为,需要投入诸多资源,骗子要花费大量时间构思骗术、寻找目标;不断与潜在受害者周旋;还有通讯费用成本等。而采用一开始的低级骗局,骗子能快速筛除掉那些警惕性高、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如此一来,他们便可集中有限资源,全力攻击那些容易上钩的 “高回报” 目标,从而提升诈骗的成功率与收益比。

2、增强信任:当受害者相信了这种荒唐的开场白,就如同在心理上打开了一道缺口。骗子后续提出的进一步要求,他们也更易深信不疑。对骗子而言,这种低劣的诈骗理由,实际上是建立心理控制的关键第一步。

“俄罗斯商品馆” ,借助俄罗斯的文化符号,使用三色旗配色,再来点手风琴音乐,营造出一种 “硬核感”。对于那些轻信宣传、不愿深入查验真伪的人,这种包装方式十分受用。

但我觉得,这些其实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了。某种程度上,喜爱俄罗斯商品店的受众,在此之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被 “筛选” 出来了!